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IT新闻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打印机耗材因拒绝洋垃圾要多掏三倍钱
2009-05-05
2008-2-20 1:21:00 文/羊城晚报 出处:羊城晚报   废旧打印机零部件进口额度即将用尽,中国打印耗材行业一旦退出市场难免连累百姓—— 打印机耗材因拒绝洋垃圾要多掏三倍钱   中国打印耗材行业2008年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芸芸百姓因此有可能遭“池鱼之殃”——不得不为自己的打印机多掏3-5倍的价钱去买原装墨盒和硒鼓。   一道禁令,旧墨盒不准进   去年4月5日,商务部、海关总署、环保总局发布17号公告(已于去年4月26日起生效),公布《2007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明令禁止电子垃圾进口,其中就包括禁止废旧打印机零部件进口。这个法规的本意是防止发达国家的洋垃圾进入中国。但是,对于再生耗材行业来说,等于是致命一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打印耗材生产基地,更是再生耗材的老大,一年销售额数百亿,80%出口。而原料———旧墨盒、硒鼓80%靠进口。据珠海纳思达市场总监臧晓钢说,中国的打印耗材企业凭加工贸易手册上的已批额度还能苟延残喘一阵,但是今年内这些额度就会被陆续用尽。   再生时代文化传媒(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广连认为,这道禁令将使中国拥有自主品牌打印机(指喷墨和激光)的梦想更为遥远。“打印耗材行业规模不大,但是意义重大!一年几百亿的销售额并不算什么,关键是再生耗材生产是中国生产自主品牌打印机第一步的积累。中国企业只有精通了零件,才可以再往上走一步”。   一失阵地,等同退出市场   尽管天威、纳思达等企业可以在部分墨盒产品上与洋品牌PK,而用于激光打印机的硒鼓科技含量更高,中国企业难以一步登天。李广连说,眼下,打印机正随着电脑进入家庭,一台打印机约1000元人民币,以城市一亿家庭计,一半家庭拥有打印机就是500亿元的市场,耗材市场就更大。“如果失去耗材这一阵地,中国等于从这一市场完全退出”。   李广连理解17号公告的出台背景是中国的产业需要升级换代,不欢迎劳动密集的加工业,不欢迎旧机电产品进口,怕污染环境。旧墨盒、旧硒鼓是否是“洋垃圾”,行内人士有不同理解:“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将旧硒鼓、旧墨盒拒之于国门外的,不仅如此,进口旧墨盒还可以免除进口税。因为人家将其视之为循环经济的原料。”据再生时代文化传媒统计,全球有27528家企业生产再生墨盒和硒鼓。在环保最严格的欧洲及中东,仅黑色硒鼓的再生企业就有1640家,占市场21%,北美的再生耗材企业更多,占市场的22%。有关人士说:“发达国家尚且生产如此多的再生耗材,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为何不呢?”   一记闷棍,掀起轩然大波   为了突围,上海耗材专委会已经着手建立自己的回收队伍,专门从企事业单位上门回收墨盒。虽然不可能取代进口旧墨盒,但却是个好开端。然而,作为中国的打印耗材之都,汇集中国打印耗材巨头的珠海至今没有任何动作。李广连说,建立中国自己的回收体系难度的确很大。在欧洲是谁生产谁负责回收,也有专业回收公司。但在中国,正规企业争不过造假者。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对再生行业的打击接踵而至。去年底的一次研讨会上,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讨论稿)》在业内引进轩然大波。讨论稿将“收集已售出的专利产品的零部件并重新组装成专利产品”划入了“生产专利产品”,是侵权行为。珠海耗材行业认为,这一棍子打得比17号文更狠,如果实施将致再生耗材于死地。
     相关链接
    ·电击治疗网瘾受疗者称遭虐待 卫生部发文叫
    ·网瘾治疗有四大流派 月收费从五千到上万不
    ·传富士康深圳工厂已量产iPhone中国版 代号9
    ·联通年底前引入3G版iPhone
    ·中国版苹果iPhone送测泰尔实验室
    ·英特尔二季度净亏损3.98亿美元
    ·统一手机充电器标准加速推广 兼容中国标准
    ·基站进楼遭漫天要价:20平米租金40万
    ·中国移动未来3年内将在农村投资700亿
    ·3G牌照发放和3G业务增长带动电信人才需求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