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IT新闻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温家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2009-05-05
2008-1-9 9:42:00 文/中国青年报 出处:中国青年报   温家宝: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国民的科学素质是自主创新的土壤。世界发展史证明,富于科学精神的民族,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温家宝   同志们: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获奖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和参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国外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是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真正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   要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是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显著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多部门协作、多学科集成,共同搞好重大科技攻关,突破核心技术,建设重大工程,形成战略产品。同时,培养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锻炼和凝聚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要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科学技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支撑。要特别重视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加强高新技术产业、资源能源开发与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农业增产、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的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水平整体提升,增强科技服务人民生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要切实加强重大基础科学研究。抓住世界科技前沿制高点,部署和落实一批重大基础性、公益性科学研究项目,建设科技基础平台,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全面提高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增强自主创新的后劲。   要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国外重大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可以提高我国科技进步的起点,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开阔视野,学习先进,兼收并蓄,大胆吸收国际上一切优秀科技成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积极引进智力和人才,为加速我国科技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科学工作者要有为追求真理而埋头苦干、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克服心浮气躁,反对弄虚作假,树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领导干部要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和科学家交朋友,广泛听取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要发扬学术民主,倡导百家争鸣,活跃学术气氛,为科技进步和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国民的科学素质是自主创新的土壤。世界发展史证明,富于科学精神的民族,才能不断发展进步。要广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用科学思想战胜愚昧落后。在全社会形成学科学用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中华民族是富于创新精神的伟大民族。中国曾是科技发达的文明古国。当代中国科技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正在大踏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创新,勇攀世界高峰,努力把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相关链接
    ·电击治疗网瘾受疗者称遭虐待 卫生部发文叫
    ·网瘾治疗有四大流派 月收费从五千到上万不
    ·传富士康深圳工厂已量产iPhone中国版 代号9
    ·联通年底前引入3G版iPhone
    ·中国版苹果iPhone送测泰尔实验室
    ·英特尔二季度净亏损3.98亿美元
    ·统一手机充电器标准加速推广 兼容中国标准
    ·基站进楼遭漫天要价:20平米租金40万
    ·中国移动未来3年内将在农村投资700亿
    ·3G牌照发放和3G业务增长带动电信人才需求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