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IT新闻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39家中企纽交所上市 总市值超1.5万亿美元
2009-05-05
2007-12-26 14:32:00 文/任晓 出处:中国证券报   2007年12月11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纽约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的开业仪式,纽交所成为首家获批在华开设代表处的外国证券交易所。   纽约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在该所公开发行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为19家,全部为民营企业。截至2007年12月24日,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已达51家,其中,39家来自中国内地,7家来自中国香港,5家来自中国台湾。39家中国内地上市企业的总市值已逾1.5万亿美元。   数据显示,39家中国内地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达到300亿美元,最少的约4亿美元,最多的达2320亿美元。2007年,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公司平均每家筹资约2.7亿美元。   海外上市步伐加快   2007年,内地企业到海外上市的节奏明显加快,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中国企业在海外挂牌,内地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海外上市的趋势日渐强劲。分析人士称,中国的上市资源在10年之内都是充足的。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2006年只有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EDU)、迈瑞医疗国际有限公司(MR)、美国东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AOB)和天合光能有限公司(TSL)等4家公司在纽交所挂牌,2005年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公司仅有一家,2004年和2003年均为3家。   除了IPO之外,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或再融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今年六月,总部位于香港的技术设备供应商KHD公司成功从纳斯达克市场转板至纽交所。   借壳也是中国企业海外融资的又一途径。如长城开发(000021)近日公告,公司间接参股公司ExcelStor Group、ExcelStor Holdigs、公司控股股东长城科技(0074.HK)将持有的控股子公司深圳易拓、易拓长城全部股权转让给美国纽交所上市的艾美加公司(Iomega Corporation,NYSE:IOM)。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实质上实现了“长城系”硬盘业务的海外上市。   目前,我国企业海外上市主要集中在香港、美国(纽约、纳斯达克)、新加坡。各国的交易所都在中国争夺上市资源,同时由于海外的资本市场是互相联通的,所以企业两地挂牌甚至三地挂牌的情况也将多见。   “走出去”的吸引力   分析人士认为,今年中国公司登陆纽交所数量猛增,最直接原因是风投和私募多年前播下的种子如今开始“修得正果”。2003、2004年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复苏时投资的一批项目现在纷纷开始成熟,达到了去纽交所或其他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条件,活跃的海外风险投资基金由此借助海外市场作为退出通道。而这一直接原因的大背景,则是海外投资者日益看好中国经济的成长速度。   对内地中小企业来说,海外上市既有财富安全的考虑,也有拓展海外市场的要求。一家深圳民营企业的负责人曾向媒体表示,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是公司的底线,由于公司市场主要在欧洲,他们更倾向于在欧洲的交易所上市。海外资本市场还具有资金充足、流动性好、壳成本低且是净壳以及便于产品建立国际知名度等优点。   相对而言,国内中小企业板IPO审核时间仍然偏长,中小企业上市仍存在一定障碍。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2月25日,年内沪深两市共有118只新股挂牌,而目前排队等待上市的企业就有上千家。按照A股市场现有的扩容规模及速度,一个企业要在境内上市,需要等待较长时间,这种状况也迫使更多民营企业“西天取金”。
     相关链接
    ·电击治疗网瘾受疗者称遭虐待 卫生部发文叫
    ·网瘾治疗有四大流派 月收费从五千到上万不
    ·传富士康深圳工厂已量产iPhone中国版 代号9
    ·联通年底前引入3G版iPhone
    ·中国版苹果iPhone送测泰尔实验室
    ·英特尔二季度净亏损3.98亿美元
    ·统一手机充电器标准加速推广 兼容中国标准
    ·基站进楼遭漫天要价:20平米租金40万
    ·中国移动未来3年内将在农村投资700亿
    ·3G牌照发放和3G业务增长带动电信人才需求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