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资委发通知要求央企须上报金融投资情况 |
2009-05-05 |
|
2007-11-7 10:24:00 文/第一财经日报 出处:第一财经日报 正如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上周五所提醒的,很多企业利润来自在资本市场的投资,但是,最终还是要做强主业。
日前,国资委下发《关于印发2008年度中央企业财务预算报表的通知》(下称《通知》)中,明确要求各中央企业将2008年度金融工具(包括债券、股票、基金、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情况向国资委上报。这是2006年启动央企重组路线图以来,又一项重在实效的管理措施。
尽管《通知》出台的大背景是为了对接新《企业会计准则》,但由于央企主业外投资涉及央企的发展方向和风险管理,所以有必要就央企主业和使命进行定位。国资是民族生存之本,如果它们都无心做主营业务,而希望通过交叉持股获得短期利润,于企业、于国家都有害而无利。正如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上周五所提醒的,很多企业利润来自在资本市场的投资,但是,最终还是要做强主业。
我国现有的150多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当初大都按照国民经济命脉的设计思想和战略规划来进行产业行业甚至产品布局的。它们相互交织、功能互补,构建起国民经济的基本框架,支撑着国家经济运动的主动脉。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国家级大型或特大型企业,央企无疑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功臣。
还应该看到,央企大都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脱胎转变而来。它们在组织体制、运行模式、管理习惯上都深深铸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加上企业规模庞大,在驶入市场经济海洋区域后,央企不仅表现出其种种不适应性,而且在经营导向上不时陷入迷失。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要求: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市场经济中,资本最为活跃、最能产生外化效应和诱惑力的一面。因为企业盈利,不仅可以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活力,对于央企来讲,很实际的就是经营管理者的业绩、政绩和面子,以及企业员工的实际利益。于是,有些央企便开始盲目追随市场的风吹草动,忽视自己的主业,甚至放弃主业,在企业负债率过高早已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的情况下,依然盲目扩大投资规模,进行非主业投资、境外投资、计划外追加投资以及高风险投资等,甚至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去投资股票和房地产。例如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把短期贷款资金投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审计事件曝光后,国资委又接连查出一些类似违规甚至违法的央企。类似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股票市场,说到底是资本堆积起来的一个非实体经济市场。无论它多么美丽诱人,泡沫终究始终存在。使用短期银行借贷资金去炒股,其投机欲望可能在瞬间变成风险和负债的现实。弃央企主业不顾拿国有企业的钱注入股市,是把实业资本去搞投机,是把可以物化的用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资本,抛入一个容易产生泡沫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制造场,这实际上严重扭曲了国有资本的功能和性质,并且直接滋长了股市的泡沫度和风险度。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之基本哲理是:经济增长就是将物质转换为人类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技术进步之关键是将物质资源转换为人类所需,人类所需就是“价值”之本质。相反,虚拟经济之活动,并不直接参与价值转换和价值创造,其投资回报纯粹来自资产价格本身之上升。股票买卖很大程度亦可算是虚拟经济,因为投资者许多时候并不期望收益来自分红,而是期望股票价格本身上涨。在这个关注价格上涨盛于关注价值成长的游戏里,由于国资的加入,将进一步加剧真实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脱节。这也是中国资产市场价格相对大幅度膨胀,而真实生产力、真实人均收入和人均GNP增长率并不高的原因之一。
到任何时候,我们都要非常清醒地理顺国民经济根本和市场经济活力的关系。央企,通常作为国有企业的领军者,承载着国民经济命脉生存和发展的重任,是国家经济躯体的主要骨骼部分。其各自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国家规划下决定的。每个央企,无论是石油、军工、电力、核能、通讯等,都有自己的主业,这是每个央企不可动摇的立命之本。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央企都弃各自主业不顾,而去盲目追求市场短期利益,不仅容易破坏资本市场游戏规则,还将因为有限的资金得不到合理利用而阻碍企业技术创新。
央企应责无旁贷地守住国家赋予的主业,守住自己的根本,要坚持以战略胸怀和眼光看清经济发展方向,努力在主业上做大做强,真正在开放的市场经济风浪中成为维系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经济航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