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IT新闻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高清DVD中国之战再升级 中国政府标准垂青蓝光
2009-05-05
2007-9-29 9:45:00 文/蔡京通 出处:搜狐   9月28日下午,蓝光光盘协会(BDA)于北京召开的中国媒体沟通会上宣布,在联合技术委员会下成立中国音视频编码评估工作组,正式启动对中国华录集团提交的AVS和DRA提案的评估进程。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蓝光阵营对9月7日中国高清光盘产业联盟推出的中国版HD-DVD的回击,这也揭示着高清DVD中国之战正式开打。   华录集团背后的政府意愿   中国华录集团是国内音视频市场中唯一一家中央直属企业,隶属国资委直接管理,本次向蓝光光盘协会提交具有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的AVS和DRA提案,其背后所代表的政府意愿令人多有遐想。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广播电视处处长白为民的到场并讲话,更为蓝光光盘阵营的中国市场开拓之旅打足了底气。   其实,早在8月30日,国际蓝光光盘联盟即在德国柏林宣布,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有贡献级会员”。     而在9月28号的沟通会上,按照蓝光光盘协会联席董事长松下公司小冢雅之的说法,“有贡献级会员”可以参加到蓝光标准的制订。因此,蓝光光盘协会这次启动对华录集团提交的AVS和DRA提案的评估,实际上是为中国音视频标准加入国际蓝光标准打开了希望之门。   华录集团参会代表李威在会上接受搜狐IT采访时表示,华录集团作为国资委管理下的唯一的消费电子企业,有义务代表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和推进中国的技术。华录认为,如果AVS和DRA通过技术评估并且为蓝光格式采用,这将极大推进蓝光光盘格式在中国的采用。   中国标准欲加入国际高清DVD 或因此降低专利费   本次沟通会上,蓝光光盘协会并没有对媒体感兴趣的生产蓝光碟机的专利费数额有明确说法,而是说蓝光已经将20家公司的专利放在一起组建了一个专利池, 未来想生产蓝光产品的企业只需要与专利池的核心企业一揽子谈判即可。   对照来看,由于中国版HD-DVD的推出,HD-DVD授权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中国国内销售将免交专利费,出口按照正常收取。可以看出,在专利费用上,HD-DVD对众多中国碟机企业做了一个较大的让步,相当具有吸引力。   蓝光、HD-DVD中国之战 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在高清碟机领域,以索尼、松下、先锋为首的蓝光BD和以东芝、微软为首的HD DVD两大阵营的争斗由来已久,胜负尚未决出。   权威数据表明,2007年以来,从高清碟机的全球市场份额到好莱坞大片的碟片出产比例,蓝光BD开始逐渐超越HD DVD。而作为全球碟机生产和消费大国的中国市场,显而易见对于两大阵营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此外,2008北京奥运会将会对高清视频播放需求产生可预见的强劲推动作用,由此,中国市场必然成为二者争夺的焦点。   不过,就目前形势,不管是蓝光还是HD-DVD,国际市场上两家的碟机和碟片价格均居高不下。根据最新数据,东芝最便宜的HD-DVD播放机在美国售价为299美金,而蓝光方面放出话来,夏普公司将在今年十月在日本本土发售低于400美金的低成本第二代蓝光播放器,到圣诞节期间,蓝光电影光盘将会降到900日元(按照最新牌价,约合人民币为138元)。   另外从显示器件市场来看,虽然目前国内平板市场极为的火爆,但是客观的说,全高清制式电视的普及尚需时日。   由此看来,蓝光和HD-DVD要想启动中国市场,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相关链接
    ·电击治疗网瘾受疗者称遭虐待 卫生部发文叫
    ·网瘾治疗有四大流派 月收费从五千到上万不
    ·传富士康深圳工厂已量产iPhone中国版 代号9
    ·联通年底前引入3G版iPhone
    ·中国版苹果iPhone送测泰尔实验室
    ·英特尔二季度净亏损3.98亿美元
    ·统一手机充电器标准加速推广 兼容中国标准
    ·基站进楼遭漫天要价:20平米租金40万
    ·中国移动未来3年内将在农村投资700亿
    ·3G牌照发放和3G业务增长带动电信人才需求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