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IT新闻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央企三年内排名不进行业前三就强制重组
2009-05-05
2007-8-31 11:53:00 文/上海证券报 出处:上海证券报   “三年之内要做到行业前三名,否则国资委给你们找婆家。”近年来,李荣融多次作出这样的表态,使一些央企为自己的命运担忧不已。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日前向上海证券报表示,三年内,国资委将根据利润水平、成本控制能力等因素构成的综合指标为中央企业排定座次。届时做不到行业前三名的,将被国资委强制重组。   李荣融告诉记者,做进"前三"的参照依据首先是强,而不是大。国资委要求央企先强后大。   上海证券报是在北京召开的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会议的间隙,就"前三"的定义对李荣融进行的专题采访。   这也是李荣融首次对“前三”作出明确表态。   记者另外了解到,《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正式颁布在即,《意见》将对"前三"的定义作出更详细的诠释。   “三年之内要做到行业前三名,否则国资委给你们找婆家。”近年来,李荣融多次作出这样的表态,使一些央企为自己的命运担忧不已。   在2006年底,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把2010年明确为重组大限,准备届时将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央企调整和重组从目前的155家,重组为80至100家,其中打造30至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李荣融的最新表态意味着部分企业从规模上做大到未必见效。有关"强"的判断标准,李荣融昨天指出,主营业务利润只是参考指标之一,国资委对央企重组的评价指标将非常全面,成本控制水平也是内容之一。   记者另外了解到,"前三"的定义会在《意见》中得到解释。知情人士透露,除了利润和成本控制水平外,企业规模、研究开发费用以及资本保值增值率都是综合指标的内容之一。   知情人士说,《意见》是在《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制订的。这意味着,不同行业的评价标准也是不同的。根据《指导意见》的标准,对国有资本保持绝对控制力的行业,例如石油石化,在三大石油公司继续发展基础上,也可以鼓励中信、中化参与竞争;对国有经济要有序退出的行业,即使企业的规模、效益是行业中的"第一名",也将面临被重组的危险。   李荣融昨天还告诉记者,中央企业负责人第一任期(2004-2006)考核将在9月结账,第二任期考核(2007-2009)合同也将同时签订。   央企生死面临新的“三年大限”   经过一年多的起草、论证、沟通和协调,由国资委规划发展局执笔起草的《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经国资委、发改委和国防科工委等几个相关部委充分交流,几易其稿后,将在近期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海通证券:《指导意见》将央企间重组方式、保持绝对控制力的七大行业、鼓励整体改制、整体上市等内容予以强化。同时,还将对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提出的“央企必须做到行业前三名”的说法等内容做出解释。央企的资产整合已经成为近来以至今后一段时间的经济热点,这种整合显然是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战略步骤的一部分,有利于增强经济安全和国有经济的影响力。但研究表明,相对于其它类型的企业,国有企业的效率相对较低,但经济中企业利润却以较大的份额越来越明显地集中于少数的大型国有企业,这种现象与国有企业“天然的”垄断地位是分不开的。如何在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和促进市场竞争找到平衡,将是构建中国经济长远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关链接
    ·电击治疗网瘾受疗者称遭虐待 卫生部发文叫
    ·网瘾治疗有四大流派 月收费从五千到上万不
    ·传富士康深圳工厂已量产iPhone中国版 代号9
    ·联通年底前引入3G版iPhone
    ·中国版苹果iPhone送测泰尔实验室
    ·英特尔二季度净亏损3.98亿美元
    ·统一手机充电器标准加速推广 兼容中国标准
    ·基站进楼遭漫天要价:20平米租金40万
    ·中国移动未来3年内将在农村投资700亿
    ·3G牌照发放和3G业务增长带动电信人才需求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