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7大棒 24家中国墨盒厂商将惨别美国市场 |
2009-05-05 |
|
2007-4-26 11:12:00 文/丁菲菲 出处:IT时代周刊 一年零一个月后的今天,“337墨盒调查”终于没能传来好消息。
3月3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发布初审裁决,宣布精工爱普生的11项专利全部有效,认定包括珠海纳思达在内的24家中国公司在美国所出售的墨盒产品中,有超过1000种型号的墨盒侵犯了爱普生的专利。
美国贸委会还建议发布一个“普遍排除令”和“停止令”,要求所有被告停止向美出口和在美销售侵权墨盒,并禁止所有侵权墨盒(无论是否由上述被告生产)进入美国市场。
“普遍排除令”和“停止令”并发,是美国337条款能够作出的最严厉的裁决。早些时候,惠普提起的一起几乎内容相同的调查,则以被告纳思达请求和解并主动撤出相关市场而告终。
ITC的初审意见出炉意味着,缺席初审的20多家企业的所有墨盒产品在3月30日之后将与美国市场绝缘,而一直在抗诉的珠海纳思达还有4个月时间或能挽回一线生机。
上百家耗材厂商面临退市
所谓“337调查”,是指ITC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条款,对与进口产品相关的某些投诉进行调查,并作出裁决。该条款曾经多次修订,根据这一条款,ITC可根据美国企业的投诉决定对某些进口行为进行调查,并作出禁止进口、停止侵权行为、扣押、没收等几种裁决。虽然“337条款”不能使权利人获得赔偿,但其程序通常在12个月内就能完成,而且其对权利人的吸引力主要来自有力的贸易措施,尤其是禁止进口。目前,大部分“337调查”涉及专利或注册商标侵权。
2006年2月,日本爱普生公司在美国利用“337法律条款”,利用垄断专利权状告了17家中国颇具规模的通用耗材制造企业。据了解,这是美国历史上涉案专利权最多和企业数最多的一起“337诉讼案”,也是针对中国行业最大的一起“337诉讼案”,而ITC一旦认定涉案产品存在侵权行为并发布“普遍排除令”,今后中国企业所有的涉案产品都将永远被禁止销往美国市场,上百家打印耗材企业均受到影响。
“我们已收到消息,意味着ITC已经发出了‘普遍排除令’。”被起诉的企业之一珠海格力磁电相关负责人婉拒了《IT时代周刊》的采访要求,仅表示,公司对此暂时还没有进一步的意见。
“初审意见并不具有法律效力,还可被ITC完全否决。”珠海纳思达总经理臧晓钢透露,只有经过ITC的全体委员审核批准的仲裁才具有法律效力,而他们誓将抗诉进行到底。“公司将在10天内向ITC提出上诉,要求复审并推翻初审意见。如果ITC仍维持初审意见,珠海纳思达将继续上诉直到推翻初审意见。”臧晓钢说。
据悉,到目前为止,珠海纳思达仍是唯一积极与爱普生抗诉的中国耗材企业,ITC对初审意见进行复审后,会在7月30日给出仲裁结果。
珠海纳思达聘请的美国律师团表示,初审意见对珠海纳思达销售的非用于爱普生打印机的墨盒产品,以及没有提出侵权诉讼的其他兼容爱普生的墨盒产品都没有法律效力。由于将复审,珠海纳思达被初审侵权的墨盒产品还可以继续在美国销售到7月30日。
同时,珠海公司认为初审意见对美国以外的地区市场也没有法律效力,对没有提出侵权诉讼的其他兼容EPSON的墨盒产品都没有法律效力,纳思达仍将继续向客户提供一系列高质量的打印耗材产品。
有法律界人士表示,虽然ITC不追罚成为被告的中国企业,但爱普生公司可向曾经销售这些中国耗材企业产品的渠道商索赔。他还透露,那些没有在爱普生“337调查”名单上的中国耗材企业的产品照样在美国市场上销售,而一些在“337调查”名单上的个别企业的产品改头换面之后同样在美国市场上出现,“可能面临ITC发出‘普遍排除令’的潜在危机,不少企业在美国市场上拼命清货,整个市场现在卖得较乱。”这位法律界人士这样告诉《IT时代周刊》。
缺乏核心技术
今年3月,在与惠普达成和解,承诺停止销售和生产侵权的惠普墨盒之后,纳思达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在兼容耗材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知识产权问题的漠视和自身核心技术研发的缺失,导致了兼容耗材厂商屡屡落入“337纠纷”中。
墨盒看似小巧,但却具有高深的技术含量。墨盒、墨水和打印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设计是建立在打印输出质量和可靠性的基础上,而目前市场上的兼容耗材厂商大多没有自己的专利技术,仅依靠灌装等形式进行生产,这也是造成其深陷“337纠纷”的泥沼中不能自拔的终极原因。
兼容耗材厂商天威控股有限公司主席贺良梅曾坦言:“目前国内通用耗材大部分缺乏自己的专利,导致了他们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兼容耗材应该尝试去解决目前盲目发展、价格混乱、产品质量较低、售后服务较差、忽视技术专利的问题,转而向一个具有自主技术、具有统一行业标准的方向去发展。”
“‘337调查’只是一个外因!”在分析此次墨盒“337调查”事件时,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打印显像应用分会秘书长郭淳学也表示,以纳思达为代表的兼容厂商在拓展海外市场的道路上所遭遇的困难,其最根本的内因在于缺乏核心技术,“兼容厂商的长远健康发展还需要从增强自身研发实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入手,简单的依靠价格优势占领市场的策略绝非长久之计。”
学会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
近年来,中国企业频频成为“337调查”的对象。从1986年第一起有关中国的“337调查”开始,截至2006年6月,涉及中国大陆产品的“337调查”共计53起,占调查总量的9%。,其中有46起案件涉及发明专利纠纷。
4月初举行的“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工作通报会”上,信产部副部长娄勤俭就公开批评我国一些企业对国际规则不了解,导致国外企业老来抓小辫子。为此,他呼吁中国企业要多加强对国际游戏规则的研究:“中国企业要学会利用好国际规则。”
国内知名的英美法专家、北京大学徐爱国教授指出,“337调查”针对的主要对象都是新兴的经济增长快速的国家。在“337调查”的历史上,欧、日、韩和中国台湾曾经依次成为美国“337调查”针对的主要对象,现在才转向中国大陆。20世纪70、80年代,日本和中国台湾由于和美国的严重贸易顺差都成了“337调查”的主要对象。但是日本和台湾企业渐渐加强知识产权的海外申请,也慢慢了解了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反倒成为他们自己在美知识产权的积极维护者。
徐爱国教授认为,平心静气,在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基础上采取各种符合国际竞争“游戏规则”的手段参与国际竞争,是中国兼容耗材企业跨过不断袭来的“337调查”等知识产权纠纷的“唯一正确道路”。
“337调查”频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忽视,以及仅仅重视当前增长、缺乏长远创新投入的“短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指出,当前我国对外出口的高速增长,主要不是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水平实现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国出口主要是资源、数量推动型的出口,而不是技术、科技、效率推动型的出口。
不改变我国出口企业普遍技术含量低的现状,“337调查”的阴影恐怕短时间内不会消除,墨盒在美国市场面临全军覆没的困境也可能继续在其他行业上演。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