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IT新闻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广电欲与电信求和 或放弃争夺手机电视标准
2009-05-05
2007-3-16 11:10:00 文/赵文元 出处:搜狐IT   3月15日,中国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在广电总局官方网站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表示,移动多媒体广播和3G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相比以前在手机电视标准上广电系与电信系的互不相让,此番表态可能意味着广电方面改变其在手机电视标准方面的强硬立场,转而欲与电信方面共同推进手机电视的发展进程。   王效杰指出,用手机等便携终端看电视有两种技术实现方式,一种是通信方式,利用移动通信技术、通过无线通信网向手机点对点提供多媒体服务,俗称“手机电视”,接收终端只能是手机。另一种是广播方式,利用数字广播电视技术、通过地面或卫星广播电视覆盖网,向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在车船上的小型接收终端点对面提供广播电视节目,称为“移动多媒体广播”。而王效杰所说的第二种方式,就是广电方面一直在力捧的技术。   在谈到两种不同的技术的关系时,王效杰说:“央视目前推出的和我国3G即将推出的是属于通信方式的手机电视,他们具有双向互动、点对点的特点,主要满足个性化的高端需求,而我们将要推出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满足的是随时随地看电视的普遍需求,是填补广播电视的服务空白。应该说,移动多媒体广播和3G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广电总局官员的此番表态可能暗示广电总局在手机电视标准立场上的软化。去年10月,广电总局方面先于电信提交了《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简称CMMB),该标准明确支持手机电视的播放,随后广电总局便一直都在积极争取让CMMB成为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以求抢占手机电视市场。   然而CMMB却一直面临着各种不利评价,各地广电部门的态度也让这个标准颇为尴尬。就在该标准发布一个月以后,央视却开始投入电信怀抱,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就手机电视业务正式开始合作。这让广电CMMB标准的前途更加扑朔迷离。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不久前国标委征集的手机电视国家标准方案中,目前仅收到了信息产业部的T-MMB、清华大学的DMB-TH和华为的CMB等三个方案,而最早公布的广电系的CMMB方案并未提交。此前,广电总局在各种场合则一直强调其不会允许多个标准并存。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逼近,广电方面的压力也在增大。此次在被问及CMMB可否成为国标时,王效杰没有做正面回答,只是说:“可以预见,移动多媒体广播这种新兴媒体将会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   王效杰肯定地表示2008年奥运会时就可以看到手机电视,她向网友承诺说:“届时你就能用手机、MP4等便携设备收看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了,到时候,您不仅能看电视,而且还能听广播,查看各种信息,甚至可以预定交通导航等服务。”   关于CMMB   百度一下(www.baidu.com)“CMMB”,找到相关网页约55,300篇。“CMMB是”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中国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的简称。它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套面向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多种移动终端的系统,利用S波段卫星信号实现“天地”一体覆盖、全国漫游,支持25套电视节目和30套广播节目,2006年10月24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俗称手机电视)行业标准,确定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
     相关链接
    ·电击治疗网瘾受疗者称遭虐待 卫生部发文叫
    ·网瘾治疗有四大流派 月收费从五千到上万不
    ·传富士康深圳工厂已量产iPhone中国版 代号9
    ·联通年底前引入3G版iPhone
    ·中国版苹果iPhone送测泰尔实验室
    ·英特尔二季度净亏损3.98亿美元
    ·统一手机充电器标准加速推广 兼容中国标准
    ·基站进楼遭漫天要价:20平米租金40万
    ·中国移动未来3年内将在农村投资700亿
    ·3G牌照发放和3G业务增长带动电信人才需求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