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台新政 不代表半导体企业压力减轻 |
2009-05-05 |
|
2007-2-9 16:04:00 文/李默风 出处:IT时代周刊 2007年1月18日,一条据称“十分可靠的内部消息”让前来上海浦东参加“全球半导体行业中国峰会(2007)”的代表们甚为激奋。
消息称,旨在替换国务院“18号文件”的半导体新政策制定已进入最后阶段。虽然第五版征求意见稿目前尚未递交国务院法制办,但其现有内容变动的概率已经相当微小,今年上半年出来的可能性很大。而与“18号文件”相比,新政策主要从财税激励、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市场促进、投融资、人才保障、标准与知识产权、创业促进、产业基地、行业管理和法律责任等12个方面扶持和规范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18号文件”是2000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俗称,但由于美国反对,其中的“四十一条”和“四十八条”关于企业增值税退税的内容被迫分别于2004年9月1日和2005年4月1日停止执行,致使这项扶持政策的作用大打折扣。此次新政,就是为了弥补缺憾。
出席此次峰会的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薛自表示,业界曾多次传出国家将在2006内正式颁布新政的消息,但却一直不见声响,这折射出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国内半导体企业渴盼新政来临;第二则是新政的利益博弈过于复杂。他表示,无论新政什么时候瓜熟蒂落,业界都应端正心态,理性看待这一变革。
“18号文件”受挫
半导体产业是战略性工业,世界各国对其管理也极为慎重。在这一点上,中国也不例外。
2000年6月,为了促进我国半导体产业继续向前发展,国家经贸委和信息产业部联合起草并颁布了“18号文件”。在这份曾被业界尊为“里程碑”意义的文件中,有两条内容十分引人注目:国内设计、国外加工的集成电路芯片产品,在进口时按照6%征集进口环节增值税,多出部分即征即退(四十一条);国内集成电路企业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四十八条)。正是这两项规定的客观存在,为国内半导体产业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根据信息产业部最新公布的数据,“十五”期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41%。到2005年末,国内集成电路产量突破200亿块,销售收入也超过了700亿元;IC设计厂商也由2000年初的100家左右飙升为500多家,市场规模扩大到150亿元。5年间,诸多海外芯片制造企业和封装测试企业争相而至,100多亿美元的资金被相继投入;北京、上海和江苏三个大型芯片生产基地落地成型;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等芯片企业也开始暂露头角。而市场分析公司IDC甚至还表示,中国这5年的打磨为下一个5年赢得了至少2倍于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增长速度,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区域性市场的地位已成为现实。
“这不能不让人嫉妒。”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杨学明指出,“美国人一心去寻找其中的奥妙,最后把主要原因锁定在那两条增值税退税条律上,并很快就以‘中国违反WTO关于禁止成员国地区行业保护的基本原则’为由,于2004年3月18日向中方提出了磋商的请求。而包括美光科技在内的一些美国芯片厂商也认为,虽然中国对所有的企业都施用了即征即退政策,但与本土企业相比,它们交纳的税款仍是本土同类企业的两倍,这并不公平。”
尽管中方重申,中国用于支付半导体企业退税的资金有一半以上被外资企业占有,但在2004年3月26日,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和信息产业部等6部委还是就此成立了磋商工作小组。同年4月27日,双方在日内瓦进行了初步接触,而以第三方身份支持美国立场的欧盟、日本和墨西哥也参与了进来。随后中美双方又举行了三轮会谈,并于7月2日达成以下谅解:中国将分别于2004年9月1日和2005年4月1日停止执行“18号文件”的第四十一条和第四十八条。
至此,“18号文件”的全面实施宣告受挫。
新政全面扶持
尽管国内市场巨大,但“18号文件”的“四十一条”和“四十八条”内容的缺失已经对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阴影。
据悉,取消退税政策对外资企业的对华投资计划造成了冲击,国内一些设计和制造企业海外上市也因此搁浅。更为严重的是,受到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产业优惠政策吸引,不少外资企业开始考虑投资的重新布局,这大大减缓了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速度。在这种情形下,尽快出台一部既不违反WTO游戏规则,又切实可行的半导体产业新政策就显得尤为紧迫。
2005年3月23日,为了强化企业信心,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及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新政过渡性文件。该文件指出,国家将逐步加大对半导体产业专项扶持资金投入,到2010年的时候达到100亿元的投入总额。而随着“十一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称“《纲要》”)最终敲定,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蓝图也被清晰地勾勒出来。
信息产业部电子产品管理司副司长丁文武称,“十一五”期间,半导体产业将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专用设备和仪器的发展与应用,提高设计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预计将有3000亿元的资金投入。同时,《纲要》也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与基础软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分2项列入16个重点专项中,进行宏观指导。丁文武表示,以上措施与过渡性文件之间并不孤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为新政的最终实现打下基础。
参与新政策制定工作的一位官员透露,除了引起争议的“四十一条”和“四十八条”内容没有采纳外,其他“18号文件”的内容基本得到了延续,并且还做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新政策还把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门槛从原来的“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微米”降低为“投资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8微米”,这一做法使得受惠范围扩大到众多中小企业;而原来外资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也改为五免五减半(编者注:所得税“两免三减半”即自企业创立之日起,第一至第二年免征,第三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五免五减半类推);原来每年只有2亿元的研发资金,新政后将提高到5~6亿元;再者就是继续加大对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值得注意的是,新政加大了对半导体产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上市。而为了激励国内半导体企业的发展,新政有可能允许中方人员持有外资半导体企业股权,而此前须通过第三方企业。因此,新政的部分提法属于史无前例。
“将内容分为12个方面后,新政实际上比‘18号文件’更全面、更到位。”薛自分析说,新政在着力追求半导体产业规模之时,也很好地顾全了产业链的自主。基于这点,它并非是“18号文件”的简单替代。
关键仍在企业
无论是先前的“18号文件”还是即将出台的新政,国家的意图只有一个:继续做大半导体产业,并重点提高本土企业的实力。然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却并不容易。
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认为,即使中国的市场规模再大,政府支持再强,以国内企业现有的技术实力和心态,也未必能成为市场主角。因为一个产业的真正兴起关键还在企业本身,以此衡量,国内半导体企业要改进的东西依然太多。ISuppli指出,截至2005年底,在中国内地的10大半导体厂商名单中无一不是外来面孔,并且中国半导体产量只能满足国内市场20%左右的需求,绝大部分还要依赖国外厂商。但调查却发现,国内相当部分企业对国际订单投入的热情远要比国内市场高。这显然已经不是一个“国际化”就能解释得了的。
去年7月,全球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产业协会(SEMI)中国市场研究经理倪兆明曾表示,由于资金与关键技术的缺乏,未来几年将有半数以上的中国半导体厂商告别市场,这也许不是什么危言耸听。
《IT时代周刊》了解到,2005年以来国内半导体产业实际上已陷入停滞状态。常州纳科微电子公司、宁波中宁微电子公司和北京阜康国际等3条在建8英寸生产线突然宣布倒闭或停工。其中,常州纳科微电子公司还是国内首家获得英特尔公司设备和技术支持的芯片生产企业,一度入选全球最具潜力半导体初创公司60强。在国家不断加大对半导体产业政策支持的背景下,这样的发展结局很值得深思。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政策本身无可厚非,但本土受益企业的心态却存在问题。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随着半导体新政的日益临近,不少企业对政策的依赖性在不断增加,迷信政策让它们在投资上十分盲目。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阜康国际在国内的投资已经三易其址,从开始的8亿美元投资天津,到后来的6亿美元投资北京,当两个项目都失败后,这家公司日前又宣布2亿美元投资成都。为什么会这样?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回答说:“国家产业政策的每一次出台地方政府也会跟着凑热闹,很多省份都希望自己成为‘硅谷’,相关企业也混杂其中,投机意图昭然。”针对以上情况,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苟仲文指出,一切的政策手段都只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中国半导体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促进产业进步中的主导作用。苟仲文表示,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半导体产业已经走过了它最疯狂的增长期,接下来将是一个比较理智的阶段。
尽管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亚太分析师Philip Koh预测半导体行业在2010年时将达到960亿美元的产业规模。但是,在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来华设厂的情况下,960亿美元的“蛋糕”又能有多少属于中资企业呢?
产业新政,其实并不代表中国半导体企业压力减轻。
关于半导体
百度一下(www.baidu.com)“半导体”,找到相关网页约7,410,000篇。“半导体”是指锗、硅、硒、砷化镓及许多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硫化物等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半导体具有一些特殊性质,如利用半导体的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可制成自动控制用的热敏元件(热敏电阻);利用它的光敏特性可制成自动控制用的光敏元件,像光电池、光电管和光敏电阻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