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时报之重磅评论:汉芯的弄巧成拙 |
2009-05-05 |
|
2006-5-20 10:38:00 文/财经时报 出处:财经时报 5月中旬,名震一时的“汉芯之父”终于走到了他造假事业的尽头。上海交大用了一连串的“撤销”和“解除”,把这位“有为学者”头上的光环一一抹去。
根据媒体连篇累牍的“系列”调查,“汉芯之父”陈进“自主研发”的“汉芯”系列——从一号到五号,都采取了同一种“研发”方式:他花钱把别人的芯片买来,磨去上面的标志,然后贴上“汉芯”的标签,就变成了自己的成果。 得来全不费工夫。从2003年2月“汉芯一号”问世开始,陈进复制这一过程达3年之久,他的“汉芯”系列也从一号发展到了五号。这位“之父”头顶的光环越来越多,他的身后,上海交大也在芯片的自主研发领域风光一时。
弄巧成拙的是,这一回,在磨掉别人标签的过程中,陈进留下了几道深深的划痕——为了补救,也为了讨巧,他找来了几个“民工”代劳,于是天机外泄,弄巧成拙。
这是科学命题。沽名钓誉、投机取巧者古来有之,有“世界影响”的也不在少数。在陈进打磨他的“汉芯一号”前整整100年,1903年,在伦琴发现X射线后,法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布朗洛曾经宣布他发现了“N射线”。布朗洛因“N射线”得到的光环,似乎也不比陈进少,但是大致也在3年后,“N射线”骗局被揭穿,原本多有建树的科学家由此名誉扫地。
往最近看,大概半年以前,我们的邻国韩国也有一位“之父”丢尽了脸面。那是让整个大韩民族都为之自豪的“克隆之父”黄禹锡。他最后的结局,是“引咎辞职”。
100年前的布朗洛发现“N射线”,法国科学院奖励了他5万法郎;黄禹锡每年得到的科研经费,是以千万美元计算的;而这位“汉芯之父”,据说控制了多达6家上市公司。“沽名钓誉”还在其次,谋财取利才是更确切的原因。
但造假者总会漏馅,这个道理简单,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弄懂的。骗子们的“弄巧成拙”,在于“百密难免一疏”——他们躲在桌子底下,不掀开桌布,你发现不了。
还有一些“弄巧成拙”,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比如最近的“手机资费下调”。
电讯公司推出的“调价方案”,原本是想要讨个彩头的——毕竟北京的电信收费之高,已经让人大代表们都觉得“非调不可”了。但是它们没想到的是,它们的“让利”行为没招来掌声,却激起了骂声一片。
这也是弄巧成拙,它们把消费者的智商揣度得太低了。明明是一个促销活动,却化妆成了“调价方案”的样子,不招骂才怪。去问问电讯行业的从业者,如果真把资费调下来了,他们每个月超过万元的高收入,还能靠什么维持?
对“科学家”而言,老实的态度是埋头苦干;对于电讯行业而言,真正老实的态度,恐怕就要靠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了。正如在“汉芯造假”案曝光之后很多人呼吁的那样,“汉芯造假”,似乎不是陈进一个人身败名裂就能解决的问题。电讯业改革,恐怕也不是“调价”那么简单。
“汉芯之父”造假3年东窗事发,由于有一片不那么健康的学术土壤;电讯业从来都不“配套”的性价比,则是长期垄断结出的恶果。
一个问题是,作为过街老鼠,陈进已经难以在业内立身;同样是过街老鼠,那些垄断行业的“大爷”们,怎么还能过得那么滋润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