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建材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九月焊管走势依然不容乐观
2009-05-06
年初国内钢材疯涨之后,下游行业对高成本的接受力已明显下降,自5月开始,国内钢材开始高位盘整,此时经销商销售情况较稳定,钢厂盈利状况良好。到7月初,国内钢材市场正式进入消费淡季,下游需求低迷使得钢材价格也难以支撑,钢厂高额的利润也造成钢材价格可下跌空间较大,8月中旬国内建材、板材、型材、管材价格均大幅回落,经销商信心降至极点,对钢材价格到底能跌到什么程度产生疑虑,同时市场恐慌性的降价也时有发生,钢材市场振荡盘整。

焊管作为其中一个加工产品,其价格直接受带钢影响,同时又受到下游需求的牵制,焊管价格振荡频繁。由于今年以来焊管成交并不旺盛,长期积累的库存给管厂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销售跟不上钢厂供应节奏也使得上游带钢资源出现积压,出现了7、8月带钢厂和焊管厂集中减产稳市的状况。当然,钢厂方面的操作没有得到下游市场的响应,市场风险进一步积累,7月以来,带钢企业资金运作出现严重问题,各厂纷纷下调带钢价格回笼资金,造成了带钢、焊管市场价格的振荡回落。

7月国内共生产焊接钢管208.89万吨,同比增加9.22万吨,同比增长4.6%。与6月比环比减少12.69万吨,环比下降5.73%;2008年1-7月累计生产焊管1352.5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87.54万吨,同比增长6.9%。(详见图1)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国内焊管产量增速相比前几年已明显放缓,且明显落后于同期国内钢材产量增速。今年以来,虽然经历了全球经济萎缩的严峻考验,但我国房地产开发建设仍保持高速发展,下游行业对钢材的需求也十分旺盛,此时焊管产量已经明显跟不上其他钢材品种的生产节奏,近几年焊管行业的无序发展使得行业的生存能力大大低于其他钢材品种,焊管行业陷入困境。



图1 国内焊管产量走势

从08年7月我国主要省市焊管产量数据统计中不难看出,天津市7月焊管产量48.65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53万吨,同比增长10.27%;河北省7月焊管产量40.65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4万吨,减少3.33%;7月天津与河北两地区合计产量89.3万吨,占同期全国总产量的42.75%(详见图2),所占比例相比上月同期有所下降,且自从4月开始,河北、天津两地产量在国内所占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综合起来看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天津、河北毗邻北京,奥运会期间两地钢坯、带钢产量受到较大影响,焊管产量也随之走低,这在天津地区产量走势中显得尤为明显;二是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终端用户的采购能力明显不足,华北地区焊管资源分流到各地市场屡屡受阻,产量也随之降低。



图2 天津、河北产量占国内比重走势图

分地区来看,7月各省焊管产量相比去年同期变化明显,整体表现为北方地区焊管产量萎缩,东北、西南、华中、华南地区焊管产量增长(详见图3)。除天津地区外,面向华北市场的河北、天津、山东、山西地区产量总和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东北、西南、华南市场焊管产量则明显增加,奥运造成的华北地区限产以及资源难以外流使得其他地区小管厂产量有所上升,这种现状在奥运结束后将有所改观。



图3 国内焊管分省市产量统计

从这种近期的市场表现来看,华北地区焊管企业减产幅度相比7月仍在增大,此时国内其他地区也受气温升高的影响,焊管终端需求低迷,焊管企业也必将降低产量以规避风险,由此看来8月国内焊管产量仍将继续走低。另外,从近几个月的产量数据上来看,作为国内主要焊管企业集散地的华北地区,其在奥运期间的减产幅度并不如我们预计的那么多。进入9月市场后,随着奥运会的结束,虽各地需求都将有所起色,但焊管供应过剩的局面仍将持续,且受7月国内钢材出口大幅反弹的影响,钢材出口关税将调整的可能性较大,9月焊管市场仍难以乐观,管厂、经销商操作仍需谨慎。

     相关链接
    ·· 201
    ·· 品
    ·· 家
    ·· 地
    ·· 中
    ·· 十
    ·· 三
    ·· 久
    ·· 手
    ·· 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