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建材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五金制造业品牌化发展趋势
2009-05-06

中国五金 制造业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稳步增长,现已成为世界产量第一大国。但我们看到,目前五金行业还处于家居产业链的最低端,五金行业素有“小行业,大市场”之称,浙江市场很多五金企业主要还是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来获取的生产订单,这就造成了五金市场价格差异巨大、质量参差不齐,无序的市场竞争使不少企业生存艰难、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随着五金产品品牌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消费者更加注重五金品牌,产品竞争必将有所加剧,随着成本的提高,这个价格的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势必导致一些厂家经营困难,市场也是遵循适者生存的规律。

五金作为一个功能性很强的装饰材料,它虽然不起眼,但是很重要,它不像龙头啊、地板啊观赏性很强,他的功能性考虑的更多。但是消费者对于这种藏在里面的功能性的东西不会选择。它不像橱柜,比如说木板有很多可以选择,但是五金这些不起眼它就不知道如何选购,但是它的好坏对将来的隐患很大。所以五金的市场要引导,比如说人们买一个门它或许要几千块钱,但是它的合页或许只有几十块钱,那么这个门用久它可能会出现声音,很多问题都出现了,这些就是五金选购不当存在的隐患问题。但是现在人们对这种隐藏在里面的问题还不是很重视。所以我们要打造五金品牌,因为有品牌保证的东西质量自然就得提高,同时它的服务也必须得更上。在市场由无序到有序这个过程中,经销商也在逐渐地筛选淘汰,过去经销商是什么产品都做,也是在无序的圈子里边乱撞。由于市场净化了,开始向有序方向发展,经销商也找到自己的出路。

五金一直以来扮演的都是家居链中最底端的角色,但是小小的五金却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市场,一般来说,它在整个装修材料中所占的比例大概在5%左右,但是它的功能性来说,或则说覆盖的面来说大概占整个装修的40—50%左右。比如说一个装修造价是1000块,那么他的五金造价不会超过100块。比如说一个衣柜,它的五金含量大概就十块,但是它的作用,我们每天的使用频率等都是非常高的,一定不能忽略这些小五金件的重要作用。

五金市场的发展,不光是厂家、经销商、我们整个行业包括一些媒体都有责任去引导消费者树立起品牌的概念。没有品牌的概念的时候,我只要把产品卖出去,产生利润就好,我不管卖出去以后会怎么样。但是你一旦做品牌了,自身的要求就不一样,你要对你产品的品牌负责,形象负责。我们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维护这个品牌,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都要做好。五金行业的门槛很低,你投入5万、10万也可以开个店,小成本、小经营的都可以做,所以人们都说五金行业的整体素质不高,造成一种结果就是消费者对这个市场产生有一种混乱的印象。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引导消费者,因为目前五金行业的消费其实是不成比例的。其次是服务,消费者只所以买你的东西,除了你有名外,更在意就是你的服务。以前人们总会认为经营五金我只要知道这个五金的用途就好了。但是我们不行,我们的销售人员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的,他要对这个产品的性能很熟悉,对生产这个产品的企业及企业文化都很熟悉,在消费者购买时做出良好的导购服务。另外还有一个服务就是售后服务,五金的隐患一时半会可能体现不出来,但是时间长就会有问题出来,比如门开关时的声音,螺丝钉的松动等等,所以售后服务很重要,购买的不管大小的产品都要负责到底。

因为五金的产品差役化太小了,一眼看来大家都差不多,所以消费者在买的时候也不清楚质量的好坏。但是如果你一旦做了品牌,你的东西势必将会为你的品牌不断去改善你的产品,质量也好、设计也好、服务也好。因为这个时候比的不仅仅是价格了,品牌的东西附加值就多了,很多时候消费者可能是冲着这个品牌的价值去。就像你买个高档手表,是你身份的象征一样。五金走上品牌之路,行业洗牌就在所难免,今后的发展趋势除了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还要讲究一个工程五金配套,同时还要注意同一个品牌内产品的差异化。

     相关链接
    ·· 201
    ·· 品
    ·· 家
    ·· 地
    ·· 中
    ·· 十
    ·· 三
    ·· 久
    ·· 手
    ·· 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