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钢企生产经营目标不能偏高
2009-05-05
随着国家4万亿元投资内需措施拉动作用的逐渐释放,钢铁业界目前已恢复了对市场的信心。记者近日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了解到,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经济形势,国内重点钢铁企业都进行了2009年的工作部署,非常实际地制定了2009年生产经营目标。在经历了这场动荡后,中国钢铁企业虽然增添了较多的理性成分,但是从各企业制定的2009年生产经营总目标来看,相对于市场需求来说是偏高的。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顾问吴溪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已公布的钢厂粗钢计划生产量总体高于2008年。钢铁企业对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以及刚刚出台的钢铁产业振兴规划对行业的拉动作用期望过高。2009年的经济形势很复杂,全球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和国际贸易摩擦的加重,将使钢铁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企业应对全年的困难有清醒的认识,不宜过早乐观。
  扭亏仍是第一要务
  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近日指出,金融危机引起市场需求下滑,钢铁业产能已经供大于求,钢材价格将长期在低位盘整,对钢铁行业而言,什么时候触底还不知道。
  他表示,尽管国家实施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但因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西气东输工程等能源项目的实施对钢材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有限,不足以弥补下游需求下降的影响。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意味着钢铁及主要下游产业需求下降在短期内不可能恢复到两位数的增长,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钢铁行业去年上半年以来的高价原燃料还需消化,产品价格与成本严重倒挂,重点大中型企业应该减产。
  徐乐江坦言,宝钢目前生产经营也面临诸多困难,如供求关系剧变,产量、销量急剧下滑;库存大幅上升而现金流动严重趋紧;成本方面,长协采购的运输由过去的优势变成巨大的成本压力。
  记者把宝钢今年的生产经营目标与2008年的实际产量进行对比发现,宝钢今年的粗钢产量目标为2800万吨,与2008年基本持平。这足以看出宝钢对今年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谨慎判断。
  据介绍,2008年宝钢集团利润约230亿元,钢铁主业利润约110亿元,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32%。徐乐江透露,去年10月宝钢出现订单困难,11、12两个月进入最困难时期,全集团有4个高炉大修后就未运行,另有1个高炉停产,1个高炉提前关停淘汰,使得四季度产量下降约30%。
  利润大幅缩水的大型钢铁企业并不仅仅是宝钢。武钢集团2008年总利润为76亿元,同比也下降18%。武钢去年限产比例最高时达到28%,目前集团还有部分高炉未启动。鞍钢集团2008年前10月盈利高达134亿元,但后11、12两月亏损59亿元,其在营口鲅鱼圈的项目只有一条生产线生产。钢厂人士表示,去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企业都是以之前的盈利来填补巨亏。
  河北钢铁集团负责人透露,企业在去年7月份就开始受到影响,企业提前高价进口了一批原料,而产品因为运输问题形成了库存,因此去年下半年亏损不小,下半年减产比例达25%,所属七家钢厂有11座高炉未启用,两条板带生产线停产。
  而另一家新组建的大集团山东钢铁集团面临相同情况。山钢人士透露,去年山钢粗钢产量为2184万吨,由于淘汰了200万吨落后产能,产量下降约8%,但由于去年11、12月亏损26亿元,全年利润约35亿元,同比下降超过五成。而去年山钢旗下莱钢限产最高曾达到50%,济钢达30%。
  吴溪淳强调指出,中国钢铁业已经进入产能过剩时代。2009年,对国内钢材市场而言,也是困难重重。钢铁业扭亏仍是第一要务,不应该把产量定得太高,否则出现供过于求对全行业可持续发展不利。
  计划产量将超需求10%
  虽然各大钢铁企业纷纷表示将做好过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