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原大地三十年一遇的旱灾,内地人又说抗灾是温家宝一人唱独角戏,不见胡锦涛。其实,胡锦涛出国访问,部署中国的能源新战略。
胡锦涛在访问沙特阿拉伯期间,两国签署了在石油、天然气、矿产领域议定书的补充谅解备忘录。中方表示将继续积极从沙特进口原油,沙方也承诺任何时候都会保证对中国的原油供应。沙特是中国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去年中国从沙特进口的原油达到三千六百多万吨,按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八。双方互相投资建设或勘探承包的专案分别都超过四亿美元。这次胡锦涛访问沙特,两国签订的补充谅解备忘录,为两国能源合作的稳定和持久派了一颗定心丸。
不可能完全自给自足
被问到中国石油企业进入沙特的情况,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指出,虽然比欧美企业晚进入,但中国企业拥有在复杂地层找油以及老油井再生方面的经验,所以还是具有独特的优势。张国宝同时强调,这只是企业间的商业行为,和国家石油储备的战略无关。但笔者觉得他这样说,反而让人有此地无银三百両的感觉。
中国在能源问题上,近年可说是经历了「冰火三重天」,当油价上升至每桶近一百五十美元之际,中国的能源专家差不多都是手脚冰冷;后来油价下跌到每桶四十多美元,又笑逐颜开。内地专家相信,国际油价一路上扬的情况目前不太可能出现,低油价周期到来基本成为业内共识。问题是,如何利用这一周期,重新部署中国的石油储备战略。
专家指出,在低油价周期,超常规的建设和增加国家石油储备能力十分必要。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已经被证明是不可能的,也是极其危险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基本思路是「自给自足」,中国工业起飞后才明白这根本是不可能的。目前,中国的能源理论更明白,通过自给自足维护国家安全的成本实在太高,等于把子孙后代的资源拿到现在来消费,这是对未来的一种透支。眼前看,能源安全解决了,长远看,子孙后代的能源安全成本被无限提高了。不过,另一方面,完全依赖进口更是不可能的,特别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来说,那意味着完全把能源安全交给了外人,不仅是现实的能源消费不安全,国民心理也会被不安全感笼罩。
低油价周期可多进口
所以,必须在国内生产和对外进口两个方面找到平衡。高油价周期,本国生产可以多些;低油价周期,进口可以多些。道理虽然简单,操作起来叉易,需要高超的管理和调控艺术,但思路是明确的。
美国能源部年初宣布,由于国际油价处于低位,将在未来几个月内为战略石油储备补充近二千万桶原油。所以,胡锦涛亲自出马,其意义自然远远压倒抗旱救灾。
北京的专家相信,在全球金融海啸下,北京加紧进口原油的行动不但不会引起其它国家的敌视,反而会获得积极反应。国家已拿出部分外汇储备建立政府能源基金,一来给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到一个出口,二来把外汇资产转化成资源,实际上是为未来能源安全投资,一举两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