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7月份国内销售乘用车46.2万辆,同比增加3.2%;08年前7月乘用车共计销售378.98万辆,同比增长12.7%。
1、乘用车行业进入短期低迷期
1)、7月影响乘用车的不利因素多
7月是每年的汽车消费淡季。而08年的7月,车市在多重利空因素下显得“淡季更淡”,炎夏之际,乘用车消费进入了“冬天”。
宏观经济环境趋紧:信贷紧缩、成本上升、通货膨胀对企业利润的影响逐步显现,现金流量较为紧张。紧缩开支、严控费用成为企业消化成本上升的有力武器,不少企业都停止或减少车辆更新与采购。个人购车计划则受到通胀、财富效应降低等因素影响。
08年7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8.4%,这是自05年1月以来,PMI指数首次回落至50%以下,显示经济走低迹象明显。分行业看,交运设备制造业PMI指数偏离PMI均值最为明显。
成品油涨价的短期冲击:6月20日,我国汽油、柴油出厂价上调1000元/吨,零售价平均涨幅达16—18%。成品油提价在短期内对乘用车消费冲击明显。
统计数据显示,从03年开始的11次汽油提价中,其中8次当月轿车销量同比增速的环比为负,9次次月同比增速的环比为负。即:提价当月销量增速放缓的概率为72.7%,次月销量增速放缓的概率为81.8%。这意味着,成品油提价将使得短期内轿车销量增速放缓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奥运短期利空乘用车消费:奥运会对我国经济运行造成短期冲击,可选消费品购买被延迟。尤其是北京,作为乘用车消费的大市,实行单双号行驶的交通管制等临时措施将极大地抑制乘用车消费。
去年车市“淡季不淡”导致较高的基数:每年7月乘用车销量环比为负,但07年7月乘用车销售与6月持平,呈现“淡季不淡”态势,去年同期基数较大造成今年7月同比增长率很小。从环比看,08年7月与05年、06年同期持平。
我们认为:乘用车行业短期低迷将持续约3个月时间。销量的回暖可能在08年四季度。行业增速放缓中,大部分消费需求只是被暂时延迟,迟早是要释放出来的,就如同冬季过后总是春天一样。
2)、SUV保持较高增速、MPV销量低迷
7月乘用车同比增速为3.2%,其中轿车同比增长4.2%,SUV同比增长33.3%。MPV与交叉型车同比负增长。
MPV家用比例小,受企业、政府紧缩开支影响,销量下滑非常明显。产品较为老化也是销售下滑的重要原因,市场主流产品上海通用GL8、江淮瑞风的上市时间均在三年左右。7月创下08年最大的单月负增长,同比增速为-11.8%,08年前7月相比于去年同期几乎没有增长。 SUV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其增速幅度及稳定程度在08年乘用车子行业遥遥领先。显示其家用比例大、个性化强、受短期利空影响小的消费特性。
我们认为:SUV的高增速反映了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崛起和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二次购车者的个性化需求。这部分需求不容易受油价影响,抵抗经济环境短期负面因素如信贷紧缩、通货膨胀的能力较强。而且SUV的市场环境在我国尚处于成长初期,我们看好其长期增长潜力。
2、主要乘用车企业销量分析
7月乘用车企业销量前10中,广州本田、东风日产、天津丰田等销售日系车的企业显示出优于行业的抗风险能力,环比优于乘用车均值。广本由于6月有7天时间停工检修造成销量低,7月恢复正常,环比、同比均超过50%。而北京现代由于6月基数较高,7月环比降幅较大,但同比增长仍旧高达45.3%。
3、汽车行业中乘用车周期性最强
我们认为,汽车行业中乘用车行业周期性最强。与卡车、客车作为生产资料不同,乘用车主要直接面对个体消费者。同时,作为可选消费品,乘用车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
乘用车需求波动的强周期性。在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下,通胀压力叠加经济放缓趋势使乘用车需求波动较大。行政紧缩使得政府购车需求减少,信贷紧缩与成本压力使得大批中小企业面临“寒冬”,也减少了部分中高级乘用车的需求。
乘用车市场竞争程度高,集中度不高。我国目前有60余家乘用车制造企业,轿车生产规模处于前10的乘用车企业销量占比为65%,集中度相对较低。乘用车品牌繁杂、系别众多,而且每年都有全新车型上市,这和商用车企业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营业费用率高。乘用车较为分散的市场结构、作为可选消费品的特性注定了企业有着较高的营业费用率。其中营销费用占比较大,根据07年的年度数据,乘用车企业营业费用率高于商用车企业3—4个百分点。比如长安汽车的营业费用率超过9%、上海汽车为8.2%。
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大。为了保持新品推出节奏,乘用车企业需要大量新建生产线以及配套的核心零部件生产设施,导致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较高,这也意味着企业沉没成本较高,无法灵活应对相对快速变化的终端需求。
我们认为乘用车企业具有强周期性行业特点,尤其是在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紧缩的双重压力下,终端需求受到压制;而乘用车生产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高,营业费用比例高的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