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消费税上涨迫在眉睫进口车市会否“喷涌”
2009-05-05
此前一直在业内传得沸沸扬扬的关于大排量车消费税上涨的政策如今已成定局,有消息传出最快则在奥运结束即会开始实施,上涨幅度高达20%此外还有更详尽的一种消息称,排量在3.0L以上的车型消费税税率将上调10%-20%,而排量在4.0L以上的将由原来的20%增加到40%以上。

  大排量车上涨幅度惊人

  按这个幅度计算,一辆4.5L排量的宝马745Li的价格将会从现在的160万元左右猛涨至190万元,而雷克萨斯的LS600HL 5.0ECVT尊贵加长版将由159.8万元升到211.1万元,足足高出51.3万元。而例如法拉利、玛莎拉蒂、保时捷及宾利等品牌,面临的问题恐将更是达到上不封顶的涨幅空间。

  对于这些大排量的顶级豪华车而言,多因手工打造或者国内配额的问题,采用定车制实行销售。在此次消费税上涨政策尚未正式落地实施出台之前,实行定车制的品牌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具体。有关品牌的经销商表示,肯定会在订车合同上注明购车价格将根据税率等相关政策及时调整。

  小排量进口车将赢得优势

  相对于大排量车所受到的影响,一些小排量的进口车将在消费税正式上涨之后,凸显出自己的性价比优势。其中,进口现代、进口起亚的部分车型,以及欧宝和萨博都将在此次宏观政策的调控之下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上调消费税缘由何在

  对于每一个行业和每一种产品而言,其购买的税率理所应当有区分。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购买经济型轿车与豪华轿车、购买小户型楼房与洋房别墅,所需要缴纳的税都不尽相同。而落地中国的汽车行业消费,大排量车消费税上涨,也可以变相刺激节能环保车型的消费势头,顺应国家大政策的号召。

关于消费税

消费税实行的是价内税,即只在应税消费品的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环节缴纳,在以后的批发、零售等环节,因为价款中已包含消费税,因此不用再缴纳消费税,但税款最终由消费者承担。

对于进口车而言,落地中国时产生的税率原本由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组成,此次上调的三项税率之中的消费税。同时,这也是在之前消费税上调8%之后,所面临的第二次消费税上涨。因为连续两次消费税上涨,其比例将可能与之前关税下调比例冲抵,因此业内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此次消费税上涨彻底落地实行,进口车成本将由此增加到关税尚未下调此前的状态。

细数3.0L以上排量车型

丰田:皇冠、普拉多、兰德酷路泽、FJ酷路泽、汉兰达

雷克萨斯:IS300、ES350、GS系列、RX系列、LS系列、LX570、SC430
宝马:130i、330i、530Li、6系、7系、X3 3.0i、X5系列、X6系列、Z4 3.0i

路虎:神行者2、发现3、揽胜

捷豹:XF、XK、XJL、S-TYPE

奔驰:E280、E350、S级、ML系列、GL系列、R系列、CLS系列、SLK、CLK

奥迪:A6L、A8、Q7、R8

大众:进口迈腾、途锐、辉腾

标致:407、607

雪铁龙:C6

讴歌:TL、RL、MDX

英菲尼迪:G35、FX系列、M35

克莱斯勒:300C系列

JEEP:大切诺基、指挥官、牧马人

斯巴鲁:力狮、傲虎、驰鹏

沃尔沃:S80、XC90

凯迪拉克:CTS 3.6、SLS、SRX、凯雷德、SLR

林肯:领航员

悍马:H2、H3

三菱:帕杰罗

现代:雅尊、雅科仕、维拉克斯

起亚:欧菲莱斯、索兰托、霸锐

劳斯莱斯、宾利、迈巴赫、保时捷、法拉利、玛莎拉蒂、兰博坚尼等全系列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