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1.0L及以下汽车消费税将下调2%
2009-05-05
中国政府网2日刊登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份、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直属机构采取措施节油节电,缓解石油和电力供应紧张状况。《通知》鼓励使用低油耗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降低小排量乘用车消费税税率,提高大排量乘用车消费税税率,进一步扩大不同排量汽车消费税税率差距。

近日,记者也从相关渠道获得最新消息:汽车消费税调整的内部方案显示,1.0升及以下的汽车消费税率将有望从目前的3%下调至1%,成为消费税调整中惟一降低税率的品种。消费税的下调是否将触动销量一直下滑的小排量汽车的神经?小排量车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现状:技术含量低 小排量逆势下滑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07年全国1.0升以下排量车型的市场占有率仅为6%,相比2006年的7.4%又有很大下跌。今年前5个月,1升以下的小排量车型销售依旧疲软。而消费者购车时首选的排量都在1.6升至2.0升之间。从技术上看,国产小排量车,尤其是1.0升以下的小排量发动机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改变小排量车目前的发展现状,从根本上来说,更需要国内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和企业技术的进步。成都建国汽车副总裁刘伟认为:“国家针对小排量车的照顾是要推动环保节能,而现在中国的小排量车还不能达到欧洲的欧3标准,而且油耗相对并不节省,维修费用也与1.3-1.6排量差不多,这都是限制小排量车的因素。整体产品的设计、质量、安全、动力性能较差影响了人们的购买欲望。因此,出现目前小排量车型下滑也就不足为奇。”

转机:政策倾斜 厂家借机“翻身”

如果小排量汽车消费税降至1%,得益的将是这些产品的消费者,并间接令这些车企受益。尽管外界并不看好消费税下调的利好作用,但置身其中的车企们还是希望能借机翻身。“消费税的调整是一个利好政策,将使小排量车型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天津一汽销售公司副总经理苏连元表示,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天津一汽将推动小排量轿车进一步发展。同时,为了实现2010年销售突破40万辆的目标,天津一汽将从现在开始着手对各个品牌的产品进行梳理和规划,企业战略也将有重大调整。

同时,目前尚未生产排量1.0升及以下排量车的长城汽车也表示,公司将按照计划,进军精品小排量汽车领域。长城汽车宣传部长、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商玉贵告诉记者:“目前,0.8升的发动机已经研制完毕,预计2010年将生产0.8升的小排量自主品牌精品车。未来如有一系列配套措施出台,真正构成对小排量汽车的长期利好,将引发合资企业”热脸“相迎,涌向小排量汽车领域,开发、生产真正环保节能的小排量车。届时,中国车市将迎来新一轮的小排量消费高峰。”
未来:占领市场 小排量需早炼内功

“市场的成熟需要时间,年轻一代经济实力的增长,油价的高位运行,都会不断促进小排量车的发展。”贾新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日本小排量车已经占到很高的比利,像奔驰SMART、丰田FOX、雪铁龙C1、菲亚特500这样的精品小车才是中国市场成熟所需要的。在日本小排量车大量采用超轻钢制车身技术,这可以使整车的制造成本降低24%。但很多中国企业不愿采用这种新技术,因为这会带来大量的设备更新投入和制造工艺的完全改变。



要想解决中国小排量车发展的问题,企业决策者必须下决心转变思想,利用近几年国外车企没有顾及到中国小排量车市的时机好好修炼内功,在汽车造型、产品质量、人性化和动力性能上都要改进现在的产品。如果等到中国人开始真正接受小排量车才提高自己的能力,丰田、本田、大众这样的国际品牌就早已攻下小排量的城堡了。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