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徐工凯雷“合资婚姻”彻底破产
2009-05-05
导言:立时三年多的“爱情长跑”宣告失败,徐工、凯雷风风火火的“合资婚姻”也就此告终。三年的时间里,徐工在不断的完善和改变着自己,而这段婚姻的终止也表现出政府相关部门顺应民心的态度。凯雷并购徐工一事似乎也在暗示,这种关系到国家产业利益的龙头企业,在今后的跨国合作中将会受到相关部门的额外“关照”。 徐工凯雷“合资婚姻”彻底破产   在走过了漫长曲折的“恋爱”过程后,徐工与凯雷的“合资婚姻”最终还是没能修成正果。   昨晚,徐工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接实际控制人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集团)书面通知,徐工集团、凯雷徐工机械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雷徐工)、公司控股股东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机械)签署的《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之修订协议》、《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之修订协议(二)》,及徐工集团、凯雷徐工签署的《合资合同》、《合资合同之补充合同》、《合资合同之修订协议(二)》有效期已过。徐工集团、徐工机械不准备再与凯雷徐工就上述合资事项进行合作。  一、三年合资恋爱长跑 三年合资恋爱长跑   2005年10月25日,徐工集团与凯雷徐工签署《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及《合资合同》,根据该协议,凯雷徐工同意以相当于人民币20.69125亿元的等额美元购买徐工集团所持有的82.11%徐工机械股权。   该协议一曝光,便引起了整个业界的轩然大波,这被认为是“外资并购已经威胁产业安全”、“这是徐工在贱卖国有资产”。质疑之声甚至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和干涉。   在此压力下,凯雷徐工对绝对控股的想法不得不做出让步。2006年10月16日,徐工集团与凯雷徐工签署了《合资合同》之修订协议。根据《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之修订协议及《合资合同》之修订协议,凯雷徐工将拥有徐工机械50%的股权,徐工集团仍持有徐工机械50%的股权,徐工机械变更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这意味着,即使上述收购获得商务部及国资委的批准,凯雷也将只持有徐工机械50%的股权,从而间接持有徐工科技的21.53%的股权,尚未到达法律规定的30%的要约收购下限。不过,在不到半年时间后,凯雷徐工进一步减少了拟收购股权。   2007年3月16日签署的协议中,徐工集团持有徐工机械55%的股权,凯雷徐工将持有徐工机械45%的股权。不过在以后的时间里,监管部门对该项收购相关协议始终没有表态,最终该项合资协议自然失效。 二、转道上市公司重组 转道上市公司重组   昨晚,徐工科技同时发布了业绩预减公告,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08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约30万元,较上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减少约100%。   公司解释实现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的原因:一是上半年钢材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产品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降1.15个百分点;二是今年加大研发费用投入,管理费用比上年同期增加约1540万元;三是报告期内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及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所得税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1130万元。   尽管公司业绩降低,但是公司还是被机构看好。因为徐工机械正以徐工科技作为产业重组的核心平台。徐工科技此前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定向增发方式收购徐工机械下属企业资产和股权。目前,资产重组预案已经基本编制完成,包括徐重在内的徐工机械绝大部分优质资产将进入上市公司。国泰君安更是认为公司在收购后,新公司收入规模也将超越现有的中联、三一两大工程机械巨头,成为中国工程机械第一股。 [来源:一大把机床圈]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