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岛已从仅能建造1万吨级以下船舶的低端水平,提升到可建造10万吨级以下散货船、油船、多用途集装箱船、军用舰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的全新水平
■目前正在打造海西湾、即墨、胶南三大船舶基地,远期将形成620万载重吨的年造船能力和年产60万标吨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船舶工业年产值将达到500亿元以上
■青岛及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作为三个国家级大型造船基地之一,被国家列入《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1405年的这一天,郑和率领庞大船队浩浩荡荡驶向辽阔海域,2.7万人乘大船62艘,其中最大的一艘长44丈,排水量近万吨。100年后,航海家哥伦布的旗舰不过长80多尺,排水量仅233吨。然而,就在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后不久,明朝海禁,中国造船业自此停滞,而此时的欧洲造船业却快速发展,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始终在世界占据统治地位,再后,日本、韩国造船业相继崛起,成为世界造船中心。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造船业的原有格局再度被打破,中国造船业崛起,成为日益强悍的一极,令无数业内人士遥想600年前之辉煌时充满底气。
2007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3%,造船完工量超过日本,新承接船舶订单则超过韩国位居世界第一。在世界造船市场,中、日、韩三足鼎立的格局已基本形成。而在中国新的船舶工业版图中,青岛的位置不容忽视——青岛及海西湾造修船基地被作为三个国家级大型造船基地之一,列入我国《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这些年来,业内素有世界造船“金三角”之说,即指在连接我国大连、山东、上海以及日本、韩国的区域内,集中了占世界85%以上的造船经济要素,形成“金三角”。“金三角”内,深水港湾众多,夏天不热,冬天不冻,发展船舶工业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承接世界造船业特别是日韩造船业转移,有着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可谓“上天的惠顾”。然而,我市船舶业一位资深人士指出,假如十年来青岛没有运用战略思维从宏观层面进行超前谋划,很可能与目前国家重要造修船基地的角色失之交臂。
及至上世纪90年代末,青岛只有北海船厂、青岛造船厂、灵山船厂等几家企业,仅能修理10万吨级以下、建造1万吨级以下船舶,修造船能力处于低端水平,在国内的位置十分轻忽。这一时期,北海船厂的搬迁,成为青岛船舶工业崛起的标志性事件。青岛没有将这次搬迁仅仅看作简单的位移,而是将其看作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并由此发端,确立了青岛船舶工业大发展的基调。 市经贸委一位参与北海船厂搬迁和青岛船舶工业规划的人士告诉记者,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青岛抓住世界船舶工业转移和北海船厂搬迁机遇,作出了引入国内外大型造船及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通过集群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决策。而这一发展思路,直接促成了青岛船舶工业的勃兴,促成了青岛船舶工业的大变局。
高起点,高在哪里
原先的北海船厂,如今已变身为中船重工集团下属的青岛北船重工公司。中船重工是国内最大的造修船企业之一,在资金、市场、技术、产业链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青岛与其合作后,双方提出把海西湾造修船基地打造成国内最强、国际一流的造修船基地。该基地自北船重工2003年下半年整体搬迁开始大规模建设,先后建成15万吨、30万吨修船坞各一座,并将在2009年前陆续建成30万吨、50万吨造船坞各一座。借助海西湾造修船基地这一平台,北船重工目前手持船舶订单达到316万载重吨,跻身世界造船企业50强。
在北船重工搬迁的同时,我市还引进了中船重工“四厂三所”等重要研发部门,引进大型船用低速机曲轴、船用风机等多种领域的配套企业,推动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集群化发展。
引进骨干企业,随后引进重要研发和配套企业,实现集群化发展,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这一成功模式,近年来被不断复制。据记者粗略统计,我市已先后引进中船重工及“四厂三所”、中海油、中石油、韩国现代等国内外造船和研发、配套企业以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投资亿元以上的船舶重点项目达到12个,总投资198亿元,这些项目将于2010年前后陆续建成投产。目前,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大型修船坞、大型船用曲轴、中海油海工基地等5个项目的一期工程已投产;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大型造船坞、中石油海洋工程基地等6个项目已开工;即墨马斯特造船项目、青岛造船厂搬迁改造项目已启动;胶南董家口大型修造船基地项目已形成初步规划。
据市有关部门的跟踪分析,船舶工业已成为青岛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2007年,全市列入统计范围内的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达到35户,完成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实现利润5.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6.98%、74.3%,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27.78和34.3个百分点。青岛已从仅能修理10万吨级以下、建造1万吨级以下船舶的低端水平,迅速提升到可修理30万吨以下各类船舶,建造10万吨级以下散货船、油船、多用途集装箱船、军用舰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的全新水平。两年来,北船重工成功造出全省首艘10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