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谁人不识君——记中联重科收购之路 |
2009-05-05 |
|
一场不期而遇的南方暴风雪预示着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中国的股市从2007年全球最好的资本市场突变为2008年全球最为动荡的市场;人民币相比美元升值幅度不断攀升;美国次贷危机依著名的蝴蝶效应在全球不断放大;通货膨胀似乎在全球范围内预示着世界经济黄金期要暂告一个段落。
中国诸多知名企业的国际化历程因各种原因而面对许多难关。2007年中国金融业海外扩张的失败,更是让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本身成了一个魔咒。
5月12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震撼了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的心;这场大地震也考验着中国企业在空前国难面前的危机处理能力。
2008,在中国有一种资源正在经受着重大的考验:那就是信心资源。
信心这一心智资源,在未来若干年内,不仅是中国,而且肯定是世界各个经济体系最为稀缺的资源。
就在2008年的3月,一个成长与沮丧并存的时节,中联重科开始发力,以一系列的收购行为,尤其是对意大利CIFA的收购而令人注目。
中联重科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托起民众对中国企业成长的信心、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亮点?中联重科能否成为中国经济良好基本面的一个支点?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是否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拐点?
中联重科一向老成持重,被业界誉为长沙工程机械三剑客中最具贵族气质者;中联重科亮剑于2008之春,由极静而极动,必然引起普遍的关注。
一夜之间,书生挑灯看剑,智者毅然变为勇者。这一连串收购事件注定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因重大收购事件的不确定性而于4月9日停牌的中联重科刚刚复牌;这段时间人们只看见中联重科为汶川特大地震救援而奔走的匆匆身影,这让动荡多变的股市少了一个可以值得参照的坐标。
关心中联重科的人们,企盼着她的高调复出。
因为,这是一个有关信心问题的揭秘。
中联重科跨越式成长的背后,是一个中国行业领先企业在以国际标准精心打造现代资本运行体制与自我约束体制的努力。资本与中联重科的相互发现,就是中联重科的快速成长之路。
16年来,中联重科完成资产由50万到100亿的跨越;这是一个几何级数的跨越。中联重科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一传奇性的跨越,是因为她插上了资本的翅膀。中联重科倍增成长模式的魔力,实际上早已植根于资本这一人类伟大的制度发明之中。
中联重科自2000年于深交所成功登陆A股市场以来,一刻也没有停留以资本为翅膀,来实现其产业版图扩张之道。
2001年11月23日,中联重科正式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
2002年12月21日,中联重科承债式兼并湖南机床厂;继而使之成为中联重科锯床、锯带的重要研发基地与生产基地。
2003年8月30日,中联重科完成了浦沅的重组。这就使得中联重科在起重机械领域占有了全国的优势地位。
2004年4月22日,中联重科“子母倒置”,收购了中国环卫机械行业第一品牌———“中标”实业,再一次强化了中联重科作为中国环卫机械制造业的龙头地位。
此后两年中联重科的收购脚步看似稍歇。但业内人士决不会忘记的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凯雷徐工并购案”及其前前后后的风波。在这场有可能改变中国重工机械制造行业版图的收购战中,众多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品牌深深卷入其中,而中联重科始终是一个不可小视的角色。
2007年,中联重科收购扩张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2007年3月,中联重科董事会审议通过一揽子收购大股东资产的议案,自筹资金4.48亿元收购大股东旗下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的部分股权,以及所属的土地、设备、建筑物等配套性资产,实现大股东的整体上市。
2007年12月18日,中联重科收购大汉汽车项目,总投资2亿元,主要生产混凝土搅拌站和60吨混凝土搅拌车。项目竣工后,年可创产值20亿元,税收1亿元。
2008年3月始,中联重科在一个月之内实现了同时完成四家公司收购的壮举:
3月26日中联重科收购陕西新黄工机械公司100%的股权并增资1.9亿元;
4月2日,中联重科董事会决定联合Ho鄄nyCapital(弘毅投资)等共同投资方计划以投标方式收购一家主营业务为工程机械制造的意大利公司100%的股权;据说标的额有可能达到5亿欧元;
4月3日中联重科发布公告拟收购湖南汽车车桥厂;
4月14日,中联重科与华泰重工的股权转让谈判已接近尾声,如不出意外,中联重科极有可能接盘华泰重工51%%的股份。
据业内人士透露,中联重科的掌门人詹纯新几乎向国内外所有机械行业可能出售的企业,都发出了收购的请求。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联重科不可能停止其扩张的步伐。
在这里,我们听到了资本在整个中国大陆行进及从中国大陆向世界进发的匆匆脚步声;也体验到了以资本为圆心,迅速集约产业资源的巨大能量。
资本就是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追逐利益最大化,就是资本的本质。在大工业条件下,规模化的生产才有可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