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汽车高成本时代来临
2009-05-05
目前,成本上升导致汽车业“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如何在新的竞争格局下站稳脚跟,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是所有车企面临的一大挑战。

“现在,我们的整车成本上涨了大约13%。”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凤英这样向媒体坦陈。

4月1日,国际铁矿石价格将整体暴涨65%-71%,涨幅空前,国际原油价格早已突破100美元大关,有色金属原材料、橡胶(22800,-110.00,-0.48%,吧)、塑料(14320,-280.00,-1.92%,吧)等汽车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能源与环境压力增大美元贬值,出口退税调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等诸多因素聚合,对汽车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2008年开年以来,国内汽车制造业成本普遍上扬,成为业界常态。

但市场表现并未应声而涨。来自网上车市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月份国产乘用车价格走势较1月份整体下降了0.1个百分点,除微型车(A00级)和小型车(A0级)价格略有上升外,其他细分市场都是“降”声一片;进口车方面,2007年至今,小轿车、越野车的市场价格始终保持稳中小降。

资源与人力成本不断上扬,汽车业高成本时代业已来临。寒意中,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节点,车企将如何筹谋,以破坚冰?

新层次竞争到来

成本上扬,市场涨价的预期放大。但据了解,目前各主要车企并未闻风而动,最多是审慎地说一句“根据市场竞争情况而定。”普遍没有涨价打算。

“现在竞争这么激烈,谁涨价就等于把自己的江山拱手相让了,根本没人敢动啊。”某品牌经销商这样分析。不但如此,甚至2月以来,又有瑞麒2、F3白金版、猎豹飞腾、福美来2代、普瑞斯等车型官方宣布降价,最高降幅达16.69%。

对于外部因素带来的新问题,不少企业都信誓旦旦地表示,绝对不把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完全有能力“自我消化”。

曾有分析数字称,去年我国钢材价格平均上涨10%左右,按此推算,汽车行业平均毛利率应下降0.5%。然而事实上,行业平均毛利率却由2006年14.8%上升至了去年的15.2%。

可以预见,在这样一个高成本时代,各个车企的成本控制能力、长远成长能力将是在新一轮竞争中能否站稳的关键因素。

在汽车价格不断下探的市场环境中,成本上涨只能内部消化,从成本控制能力与抵御风险能力可以看出企业实力的差别,有了长远的成本控制方案,等于拥有了持续竞争优势。盈利能力始终较强的企业将迎来最终的荣耀。

无可否认的是,尽管成本压力阴云笼罩,降价频仍,但目前看来,大部分车企的日子还算好过。


2007年,中国汽车销量增幅虽然从2006年的25.3%放缓至22%,但利润却增长了65%,利润总额创下5年来的新高,远超1000亿元。仅16家重点企业的利润就达到610.07亿元。在重点汽车企业中,利润增速远超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的增速。国家统计局去年的统计数字也显示,汽车业是中国39个工业子行业中利润增速最快的行业。

今年则继续了高增长的态势,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1-2月份,汽车产销148.22万辆和152.25万辆,同比增长10.69%和19.27%。乘用车产销108.06万辆和115.10万辆,同比增长9.43%和18.64%;商用车产销40.16万辆和37.15万辆,同比增长14.25%和21.26%。即便有春节长假、南方雪灾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汽车市场表现依然强劲。

降价也好,成本增加也罢,汽车行业仍旧是一个利润较高的行业。现在成本压力趋同,只在价格的战壕里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

原料价格成本固然重要,但技术提升、质量保证、管理到位、销售畅通、售后维修、品牌形象等成本在汽车总价值中的比重将逐步提升,必然成为未来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环节。如果企业不能在开发、采购、制造、信息、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加强成本控制,即便有一时的眼前之利,也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车企如何破局

如何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是车企最费心思考量的要素。尤其一些成本控制力比较弱的中小企业,面对成本的高企,利润空间的缩小,新产品研发、生产线建设等后续投入必然受到影响,在新一轮调整中,这些中小企业将受到较大冲击。欠缺规模优势,不能靠放量赢得市场,就难以摊薄成本,更难以积聚品牌效应,增加的部分成本难以消化,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其生存。

时势迫使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提升整体竞争实力。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逐步跃向高端,实现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如何控制成本、增强持续盈利能力,保持最高性价比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各个车企需要全力应对的挑战。

产品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通过技术进步、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技术升级,提升产品的档次是根本之路。在采访中,许多企业也表示,将提升产品品质作为控制成本、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尤其当前国家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减排是必然趋势,技术升级势在必行国IV标准在北京提前实行的标杆指引下,这是必须重视的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