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与创新薄弱之虞(图) |
2009-05-05 |
|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以超过20%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近32%,外贸出口增长40.74%,比进口增速高出20.67个百分点,机械装备自给率大体达80%。
“2005、2006、2007年这三年,我们装备制造业总体发展的状况是比较好的。”作为一名奋斗在机械行业四十多年的老专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朱森第对装备制造业的情况始终了如指掌。
朱森第认为,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这几年并没有被拉大,而是在逐步逼近,但差距的存在仍然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当前市场火爆、行业繁荣的背后,存在的众多隐忧不能不引起关注。
“中国要在未来几年实现装备制造业持续、跨越式地发展,当务之急是坚持改革,自主发展,其中重点是自主创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句话是朱森第想法的集中体现。
系统集成能力不足关键词:从属地位
“我们的企业在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系统优化方面的能力上比较薄弱,这个薄弱环节不解决,我们就只能做工作量的大部分,却获得价值量的小部分。”———朱森第
“这几年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比较快,总量规模上去了,它主要靠什么拉动的?”朱森第认为,主要是两个动力在拉动,第一个是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个是出口。“这几年机械制造业的出口增长很快,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
背景资料数据显示,机械行业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的周期性较强的行业。200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4%,机械行业产值达到5.49万亿元,同比增长31.4%。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26.4%,机械行业总产值增速32.01%。
2006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5万亿元,其中设备工具购置费2.04万亿元,占比为21.86%;2007年1~10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4万亿元,其中设备工具购置费1.9万亿元,占比为2..96%。
“我们可以看到,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能力这几年扩展得很快,现在最薄弱环节在于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不在于生产能力的扩大。”朱森第举出了曾经做过的产品技术来源研究的例子。
有关机构为了研究机械制造业产品技术来源的状况,曾经做过三轮抽样调查。第一轮调查在“七五”期间,调查了53种主导产品,这些产品的技术来源大约75%依靠国外,依靠国内是25%。在上世纪90年代进行的第二次调研中,92种主导产品,其技术来源中国外与国内的比例变为57%和43%。而在2006年所做的同样的调研中,技术来源的比例变为,依靠国外的是40%,60%是依靠国内。
“根据主导产品国内技术来源比重的提高,可以看到机械制造企业技术开发的进步。但是仍然要认识到,依靠国内技术来源的产品,其水平离当代的国际先进水平还是有差距的。”他认为,这几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虽然有所进步和发展,但由于技术创新能力弱,在很多方面仍然处在从属地位。
装备本身是个系统,系统就有一个系统设计的问题。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的强弱决定了所研制装备的水平和竞争力,这种能力并非单机制造所能解决。
由于企业在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系统优化方面的能力上比较薄弱,因此在国内承担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任务时,其装备水平与国外企业相比并不低,但往往在国内重大工程招标的时候,国外企业中标成为总包商,而国内企业只能成为分包商。
关键部件薄弱、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薄弱,也被朱森第认为是技术创新能力弱的一个方面。“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是产品开发的基础,没有这些积累,技术平台没有解决,往下面做产品就成了问题。”以发电设备为例,虽然我们经过多年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现在国内在役机组的80%是我们国内企业生产的,但在进一步开发新产品时,基础和关键技术仍显薄弱,关键部件和材料的研发能力也跟不上。
产业创新体系缺位关键词:细节管理
“中国装备制造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很迫切。”———朱森第据了解,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效益仍然处在低位。“效益是衡量一个企业和一个行业整体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家企业和一个行业长期在低效益运行,就不能长久持续下去。”朱森第表示,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效益还比较低,其中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技术密集的产品与用户要求差距较大,许多高附加值的大型成套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精密机械、精密仪器设备还需大量进口。
装备制造业在增长方式上仍属粗放增长型,能源和资源消耗过高,增长的代价太大。资源消耗多,能源消耗多,反映出来的就是产品成本高。
朱森第认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