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按: “嫦娥奔月”是中华民族久远的梦想。从“嫦娥工程”2004年立项至今仅3年多,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就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严谨让“嫦娥奔月”从梦想变成现实,其投入之少,见效之快,水平之高,都是世界罕见的。
我国首次探月工程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独立自主地全面掌握了绕月飞行技术,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又一座新的里程碑。
“嫦娥奔月”是怎么实现的?今天,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联合为本报撰文,为我们讲述探月工程的不平凡之路。
月球探测是我国首次开展对地球以外天体的直接探测,是创新性的重大工程,较之以往的人造地球卫星和航天飞行技术跨度很大,是我们从未涉及的全新领域,极具创新性、挑战性和风险性。
怎样在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有限的经费条件下,实施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创新工程?怎样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使科学目标通过工程的实施变成现实?这是我们在探月工程伊始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技术路线:立足最成熟的技术
探月工程是世界高科技领域的前沿项目,要想把握主动权只有依靠自主创新。中国航天已经有了50多年的技术、经验、人才和基础设施的丰厚积累,我们完全有条件充分继承和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能力,在此基础上集中兵力攻克关键技术,化战略上的劣势为战术上的优势;再以战术上的成功,稳操战略全局的胜券。
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反复梳理、分析了现有的资源和能力,确定了一条被实践证明是十分正确的技术路线,简单地说,就是用最成熟的技术、最可靠的性能和最低的成本,实现原始创新和集成式创新,完成中国首次月球探测任务。
绕月工程中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量控制、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的组成,在这五大系统的方案确定中充分体现了这条技术路线。
嫦娥一号卫星的平台,选择了我国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的公用平台,当时该平台成功地用于7颗国产通信卫星。运载火箭选择了长征三号甲火箭,到探月工程立项时,火箭发射了8次。发射场选择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从1984年1月起,该中心发射国内外卫星35次,已是技术、设施、经验都十分成熟的发射场。测控任务则由航天测控网和天文观测网联合承担,二者配合可以满足嫦娥一号卫星的测控要求。地面应用系统是个全新的系统,我们提出了“有限目标,有所创新,以图为主,兼顾其他”的主导思想。
经过权衡以后提出的这条技术路线,立足于降低风险和工程的可靠,在各系统的适应性改进中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突破并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把深空探测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其中许多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组织协调:绕月探测领导小组决策指挥
探月工程有着完整严密的体系,通过这套体系的工程化运行,把系统总体的研制要求和技术指标,逐步分解为成千上万个任务参与者的具体工作,大家目标清晰、步调一致,众人的工作成果最终支撑了工程整体目标的实现。
绕月工程领导小组作为决策机构负责工程全局、重大阶段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是工程协调稳步推进的有力保证。
领导小组下设“两总”系统,即工程总指挥和工程总设计师,形成统一、协调的指挥体系。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落实领导小组决策。
五大分系统是探月工程技术层面的执行机构,各系统也设立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向上一级“两总”负责。
为工程服务的技术体系、计划体系、质量体系、人才体系等等,都依各自在工程整体中的功能而无痕地嵌入工程大系统。随着工程的运行,各个体系有机地融合于大系统中产生作用。
全国共有200多个研究院(所)、基地、高等院校、工厂,1万余人直接承担了工程的研制、建设、试验等任务。
完善配套的工程体系及体系的工程化运行,有效地保证了探月工程首发任务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
文化建设:“五句话理念”和“四大作风”
探月工程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的、开放的且互为联系的工程系统,各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任何一个微小层面的不协调都可能影响整个工程的成败。
要想统一千军万马探月工程大军的步伐,首先要统一思想,而思想统一的实质是文化的认同。我们在工程中始终不渝地推行五句话理念:“成功是硬道理”、“使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团结协作是成功的保证”、“细节决定成败”、“全过程零缺陷”;始终不渝地坚持发扬四大作风:工作指标不降,反复检查不烦,出了问题不推,手头工作不拖;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四条质量要求:加强基础建设,突破关键技术,严格全过程管理,确保完成任务。
文化认同释放的能量是显现的、巨大的。在我们的队伍里,每个人都为共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