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年的国内经济:紧缩之年削去地上悬河 |
2009-05-05 |
|
回看2007年的国内经济,当是一幅奇观:我们生产的大量商品在源源不断输往国外,换回大量外币;换回的大量外币又以购买美国等外国国债的方式,流回这些国家。中国在以纸币标志的GDP不断增加的同时,用于国内消费的财富却甚至可能在下降。
这幅奇观的表现形式也一目了然:国内需求并不容太过乐观,持续大量的双顺差,节节攀高的外汇储备以及由于外汇占款剧增形成的难以遏制的国内流动性泛滥,不但推动了股市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持续高烧,还导致了11年来罕见的通货膨胀--这些,也正是货币政策不断紧缩的根本原因。
2007年,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的宏观调控紧缩力度几乎空前--6次加息、10次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频频调整,产业政策也大动干戈,甚至还启用了淡出多年的信贷规模限额控制。
但紧缩的效果却颇有争议。仅从加息来看,每次加息的后果都是外汇占款激增,股市、房价和CPI 再刷新高,从而使之前紧缩的努力付之一炬。其中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国内"储蓄-投资"失衡引起的外部经济失衡。
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告诉我们,一国经济的根本,其实应依赖于物质财富的消费,只有此种消费才是下一轮物质财富再生产的源泉,岂能靠守着花花绿绿的美元来富国强邦?美国常年保持贸易逆差,却成为了经济超级大国,非常重要的一点便在于此。中国大量顺差所得的外汇,如果不用于购买国外相应物质财富以供国内发展,别说超过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算再翻倍恐怕也与废纸无异。
之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高调提出货币紧缩,采取的干预方式乃是经典的凯恩斯总需求管理中的宏观货币政策--即买进美元,抛出人民币,为防止抛出的人民币导致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不断紧缩银根,削弱正常途径的货币投放数量,以求达到一国货币总量的稳定。
但这种方法却暗含危险。因为虽然总量上似乎取得了货币稳定,但却加强了经济的不均衡,正常的商业运作被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所限制,抛出的人民币却大量游移于市场之外。结果可能是中国经济处于这样的两难境地:经济继续紧缩,需求继续疲惫,而大量人民币成为地上悬河,随时可能崩溃,枉自紧缩了国内需求,到头来却是在给他人作嫁衣。
也难怪经济一旦增长迅速,央行就不得不担惊受怕,怕这悬河垮了,造成通货膨胀,所以不断收紧钱口袋。而越是收紧钱口袋,经济便可能越没有起色。所以两派经济学家吵架,一派说中国经济要通货膨胀,一派说中国还在通货紧缩,都有道理又都没有道理。关键就在于这道悬河,是悬在头顶上的一柄利剑。如果没有这道悬河,中国经济究竟是紧缩还是膨胀,局势恐怕一目了然,争论也会少得多。
正是基于这一点,已定调的紧缩政策才立足削掉这道悬河--在继续紧缩货币的同时,逐步强调财政政策对"储蓄-投资"的组合调节作用,即通过税收手段调节经济和产业结构,加大教育、社保、医疗等公共福利设施投入,加强对垄断利润的税收,切实保障工人权利,提高劳动力素质。或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内部失衡引起的外部国际收支失衡,而不再是深陷一昧紧缩的怪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