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沈阳是我国第七个建设地铁的城市,又以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而著称。在沈阳地铁一号线工程目前已经完成的设备招标中,沈阳本地企业强势出击,拿下了“半壁江山”。在加快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的背景下,沈阳地铁装备产业正在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我省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一个新支点。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高速穿行·崛起中的沈阳地铁装备产业”系列报道,从产业发展、技术突破、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多视角出发,深入探讨、观察沈阳地铁装备如何形成产业化、如何显现出集群效应及地铁装备形成国产化的深远意义,敬请读者关注。
在沈阳,“地铁”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这个原本是心理上的概念一步步走进沈阳人民生活中,转变为现实的场景。
对于出行的百姓来说,地铁意味着速度。而地铁工程对于沈阳装备制造业来说,则是一次发展的产业机遇。那么对于曾以装备制造业而闻名的沈阳市来说,能否抓住此次机遇呢?
近日,沈阳市地铁装备办公室负责人给了记者这样一组数据:自2006年6月30日发售车辆招标文件开始,至2007年10月11日,地铁一号线共发售了21份招标文件,这些招标的设备概算总额中,沈阳企业中标10.6亿元,占中标金额的49.3%,涉及企业18户。
在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地铁装备工作的副主任何献俊看来,这组数据不仅仅表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沈阳企业开始显现出在地铁装备制造方面的市场竞争力,也具备了较强的技术水平,更深远的意义是,依托沈阳建设地铁工程的契机,沈阳市政府着力推动的地铁装备,从薄弱根底到在相关领域实现“零”的突破,沈阳地铁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沈阳人多年的地铁梦想里有一半是“沈阳造”。
而沈阳人的地铁“沈阳造”远非仅仅停留在沈阳的轨道交通上,瞄准国内轨道交通的巨大“蛋糕”,将“沈阳造”贴到周边城市的地铁上,并跨越五洲四海,在世界级装备制造业舞台上放射出自己的光芒,成为世界级轨道设备的供应基地,这才是沈阳地铁装备产业未来发展的真正目标。
轨道交通市场“蛋糕”巨大
近几年,我国大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迅速发展,起因于中国大城市的人口聚集程度越来越高。人口的聚集造成了城市交通日趋紧张,这就需要发展地铁与轻轨。
众所周知,地铁造价非常昂贵,如果从国外引进,每辆车需要100多万美元,营运时必须配套的零部件价格一般比引进整机时要贵3至10倍。靠引进,以我国某些城市的财力不仅建不起,也很难用得起。而国产车辆每辆仅需要30万至40万美元,备件及维修较国外来说,也非常便宜。 其实,中国依靠自己建地铁已有先例,北京地铁一号线就是百分之百的国产化,几十年运行的历史已经表明,这个我国自力更生建造的地铁朴实、耐用。同时,由于地铁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工程,设备具有标准化、规格化、系列化等特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都制定各项政策支持地铁使用本国企业生产的地铁设备。
正是鉴于现实的选择,我国在地铁装备领域,给予了重点鼓励和支持,并希望通过自主创新,加快发展地铁装备,提高地铁关键装备国产化率,实现地铁装备产业化,满足国内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建设需要。
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的市场,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商机真是诱人”。有关部门作过统计,从全国市场看,截至2007年6月,北京、上海、天津等10个城市建成并投入运营的轨道线路就有21条,运营总里程达585公里。与此同时,国内在建的轨道交通项目有20多个,建设里程达440多公里。另外,30多个城市开展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前期工作。未来10年,我国15个城市规划建设62条线路,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1700公里,总投资将达6200多亿元,而其中车辆及机电设备的投资约1860亿元,按照我国规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在建成时其全部车辆和机电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这样算来,其中仅车辆及机电设备就至少有1300亿元的市场属于国内企业。同时已运营的轨道交通设备维修、维护也有较大市场。
多方举措力促产业发展
全国的轨道交通市场诱人,而对就在家门口修建地铁的沈阳来说,首先不能失去身边的市场。
沈阳市地铁装备办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2005年11月沈阳地铁开始动工,沈阳市成为国内第7个建设地铁的城市,国内外地铁装备企业也把目光聚向这里。
据了解,沈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线网总长度为182.5公里,沈阳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一期延伸线工程和二号线一期工程相继开工建设。与此同时,沈阳市新的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正加紧修编。
正是由于看到市场的商机,也看到争夺市场的激烈,作为一个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城市更不能静而观之,沈阳市政府从地铁的工作方案、政策支持、规划上就开始铆足了劲,准备推进沈阳市地铁装备产业化的形成,力促其发展。
何献俊告诉记者,早在2006年5月,沈阳市政府就专门针对地铁装备产业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此后的7月,沈阳市成立了由副市长赵长义挂帅的沈阳市地铁装备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