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着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的整体性高速发展,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交易中所出现的“应收款”问题日益成为企业乃至行业发展的一大弊病。
近几年,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少国内缝机企业在零件采购和产品销售方面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赊销方式,并在采购时顺势把资金压力转嫁给上游供应商;另外,有部分整机企业人为地设置障碍,故意拖欠或减少应支付给零部件企业的货款,这样就造成了行业中现实存在的“应收款”问题,对零部件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作为缝机行业中颇具代表性的零件企业,以本公司的实际操作为例,对“应收款”问题所产生的弊端一一阐述。
1.资金链紧张,随时有断裂的危险
根据零一公司对历年财务数据状况的统计分析,应收款竟占到了公司流动资金总额的20%以上,而库存货货款占流动资金总额的50%以上。这个数据已经高于国际警戒标准的两倍以上,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其所透露的信号表明公司资金链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危险性。
由于我国缝制机械行业产品销售有旺淡季之分,上述问题在销售淡季时将被加倍放大,因此将导致企业资金紧张,不得不扩大向银行的短期贷款。这样做无形中又导致了产品生产的资金成本上升,造成淡季期间资金链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
从总体上看来,尽管企业在销售旺季赚了不少钱,但实际上却是在填销售淡季时的银行贷款的“洞”,由此出现了“为银行打工”的窘迫局面。毫不夸张地说,因为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库存积压所导致的资金损失,超过了历年来产品价值的损失;其次,大量的应收款必然造成企业财务方面的呆账、坏账比例上升,尽管我们采取了多种财务以及相关管理手段进行控制,但缝机业“应收款”问题的比例仍在上升。
2.组织生产困难,影响产品交货期
正是由于应收款挤占了相当比例的生产用资金,因此企业在生产时不敢提前准备,所有的订单累积在一个较短周期内进行加工,即使是加班加点的生产也仍然不能满足客户的预期要求,影响了交货周期,降低了产品在客户心中的满意度。
在缝机市场的销售旺季中,因生产困难而影响了交货周期的现象将更加严重,也将导致整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出现“双输”现象。
3.人员和产品质量稳定性出现波动
在计算一线员工的薪酬时,行业中大多数零部件企业所采用的都是计件工资制度,因此一旦进入销售淡季,应收款过多的企业由于没有产品可生产,资金无法应付日常开支,使得很多关键岗位的员工会收入明显下降,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导致企业员工队伍或产品质量出现波动。
绝大多数的零部件企业中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试问这样的生产模式如何去支撑一个企业或整个行业的发展呢?显然是难以为继的。
4.能力提升受阻
与整机企业一样,许多零部件生产企业正处在一个由大到强的转型过程中。由于扩大生产规模需要扩建厂房、设备采购等大量基础设施、硬件环境的构建,使得企业资金严重短缺。
同时由于大多数零配件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在出现应收款大量积压、融资渠道严重受阻的情况下,企业面对的资金压力不言而喻,预期的投资回报更是遥遥无期,从而导致了在关键性生产设备的投入过程中患得患失,趋于保守。 此外,零件制造的精度和自动化生产水平难以达到国际零部件企业的水平,这只会导致整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双输”,并由此引发恶性循环。
针对以上问题,并借助此次论坛的机会,我谨提出以下观点并希望能够为整个产业链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提供一些思考,偏颇之处还望业界同仁指正。
为什么整个行业的产业链都在抱怨“应收款”问题,却在销售有压力的情况下将企业应收款压力转嫁给上游企业的相同做法呢?多年来,这一问题越来越严重,显然采用这个办法不能实现企业或行业由大变强的转变。如果我们都只从个体角度考虑并解决问题,所产生的方法难免有失全面性,因此任何一家公司或个人想要以一己之力扭转这个局面是徒劳的。只有站在整个产业链、整个行业的高度进行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才是上策,而这是此次论坛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1.加强纵向市场信息沟通,严格按照协议付款。这样的做法可以让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企业和商家都能对未来的预期,及早根据下游厂家信息做好采购、生产准备等相关工作,做到生产均衡化,减弱销售波峰波谷对各个环节的冲击,减少各环节采购、在制、库存、在途资金积压,提升整个产业链对市场的响应速度,提高面对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适应能力,用信息和速度优势应对低价格竞争。
2.由中国缝制机械协会设立系统的信用评价机制及整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战略合作机制。设立信用评价机制,目的在于促成整机企业、零部件企业以及经销商之间更为互信的合作,实现彼此之间的强强联合。提高信用准入门槛,把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从而缓解“应收款”问题,也为企业的做大做强打下基础。整零企业实现战略合作,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