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生物柴油期待政策扶持
2009-05-05
说起生物柴油的前景,山东华骜植化集团副董事长朱其泉信心满怀,可是一谈到眼下的销售,他又有点无奈:“生物柴油亟待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配套措施的扶持。”
  生物柴油天生“绿色”
  生物柴油学名叫脂肪酸甲酯,生产原料十分广泛,包括棉花籽、亚麻、大豆等植物榨成的油类以及动物油脂、废餐饮油等。此前,棉籽油渣、废餐饮油等大都当作废物倾倒,严重污染环境。
  据5月15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1~4月共进口原油5446万吨,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6.6%。生物柴油以其可再生性和优良的低排放性,能够变废为宝,成为优质的石油柴油代用品,被称为“绿色柴油”,对于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自不待言。华骜的生物柴油以植物油皂角(俗称油渣)为原料,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美国生物柴油标准(ASTM6751),消化了广饶、桓台和博兴等地的大量棉籽油渣。
  “生物柴油不仅污染极低,而且等量油质提供的能量和普通石油柴油一样。”科技部高新司官员李宝山如是评价。
  生物柴油遭遇“阵痛”
  3月4日,中石油与我省签署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将在我省建设年产20万吨燃料乙醇和总规模年产10万吨的生物柴油示范生产装置,合作建设与生产装置规模相配套的原料生产基地及粗加工供应基地。而在5月1日,我国首个《柴油机燃料调和用生物柴油(BD100)国家标准》(GB/T20828-2007)正式实施,这意味着生物柴油将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前途虽然广阔,但在转入坦途的过程中,“阵痛”不可避免。
  既然生物柴油能够从不同的原料中提炼,其工艺流程自然不尽相同,因此省内生产厂家规模都相对较小,难以大幅降低成本;技术转让形式不尽规范,引发一些经济纠纷;“萝卜快了不洗泥”,个别厂家忙于销售而忽视产品质量……
  “阵痛”还表现在另外一个方面。虽然100%生物柴油国家标准已经正式实施,其在冷滤点、闪点、燃烧功效、对水源的危害方面优于石化柴油,而且绝大多数柴油车无需任何改装便可使用生物柴油。但由于类似乙醇汽油掺加比例的国家标准尚未制订,推广无从实施,因此,大多数厂家的产品只能囿于附近区域的非主流加油站销售,进入中石化、中石油零售终端路还很长。
  相对而言,由于省和东营市的扶持,华骜的生物柴油境况还稍好一些。“建设了加油站,对外供应,附近的小加油站也用一些,还作为脂肪酸甲酯出口到其他国家。”
  朱其泉说,去年11月,华骜还被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七大生物柴油项目之一。

  但其他企业就不如华骜这么幸运了。尽管我省是农业大省,生物柴油原料丰富,不少企业都想为能源转化出一把力,但销售渠道受限,不少企业仅仅是浅尝辄止。据了解,鲁西北一家生物柴油企业中试并不晚,但至今还没上生产线,“就是想等合适的政策。”知情者这么说。
  “阵痛”需要政策医治
  制约生物柴油产能大幅提高的主要问题在于成本。据测算,生物柴油制造成本中的75%是原料成本。省发改委高技术处人士分析,对于人均耕地远不富余的我国来说,应尽快开发适宜在沙荒地、盐碱地生长的富油植物,大力发展并形成专用的生物柴油原料产地,是比较现实可行的选择。与此同时,我国是植物油生产大国,像华骜集团一样将下脚料变废为宝,是另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
  2006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可再生能源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清洁高效地开发利用生物燃料,鼓励发展新能源作物,鼓励生产和利用生物液体燃料。但必须承认,相对于欧美通过投资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促进生物柴油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相关领域尚缺乏通过税收、投资补贴等政策。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