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30亿元市场蓄势国产核阀需大步前行
2009-05-05
近来,众多媒体对国内核电建设的高度关注,将核电设备国产化进程推向高潮。据统计,截至2005年,我国核电共有11台机组、900万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的2%左右。形成了以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为主的三个核电基地。
  2006年12月,中电投与美国西屋公司签订合同,采用其第三代的AP1000核电技术建设三门和海阳核电站。中国计划今后建设30~40台这样的机组,第一台机组中的阀门全部采用进口,然后逐步实现国产化。
  具体目标是依托大连红沿河工程和近期要建设的核电站工程项目,实现非核级和核三级阀门全部国产化,核二级阀门国产化率达到80%,核一级阀门达到70%,到第四台机组时要求全部国产化。2006年7月21日,国务院又批准建设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浙江三门核电站一期工程。在此之前,中国在建、投运的三大核电基地核电装机容量已达到870万千瓦。
  核电阀门需求量相当大
  资料显示,全世界现有核电机组500余座,我国已建成6座(总装机容量达870万千瓦)。
  目前,我国又开始致力于研究国际先进的第三代技术核电机组,该工程已纳入2006年起的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计划,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可商用的原型核反应快堆。根据“十一五核电规划”,到2020年中国核电要占总电力的4%。这意味着未来十几年,中国要增加4000万千瓦核电的装机容量,新建30座以上的核电站。到2030年中国核电要占总电力的7%。
  在“十一五”期间开工的1200万千瓦大中型项目中,总投资将为1500亿元,其中阀门投资总额占核电总投资额的2%左右,那么,在“十一五”期间核电站的阀门需求额将为30亿元,年均需求量为6亿元左右。而核电站花在阀门上的维修费却要占维修总额的50%以上。
  从我国核电机组的发展来看,核电阀门的需求量远高于同容量级的火电站。以容量为80万千瓦的核电站为例,通径DN25~1000厘米的阀门需求量为8000~10000台,为同类火电站的2~3倍。据统计分析,一座有2套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核电站需各类阀门3万台,按每年有250万千瓦核电机组建设计算,每年核电阀门的需求量约3.8万余台。据国家“十一五”规划预测,“十一五”期间,核电站的阀门需求额将为30亿元,年均需求为6亿元左右。另外,由于核电站花在阀门上的维修费一般占核电站维修总额的50%以上,故,每年核电站花费在阀门上的维修费用约为1.5亿元。由此来看,核电阀门的市场需求量是相当大的。
  目前国内能够自主设计、制造的核安全级阀门主要是安全二级、安全三级的闸阀、截止阀、止回阀、球阀、蝶阀、风道阀、隔膜阀、调节阀、安全阀等,阀门的口径从1/2毫米~40毫米,压力等级从150~2500磅(lb),材料有碳钢、不锈钢,阀体成型方式有铸、锻、板焊结构,驱动方式有手动、电动、气动等。

 能够设计、制造这些阀门的厂家,我国已有10家,其中8家取得设计、制造(SZ)资格许可证;2家取得制造(Z)资格许可证。
  随着中国核电建设渐渐驶入快车道,核电“国产化情结”变得越来越强烈。有媒体报道称,有关部门提出,希望在未来三四年新的核电机组建成之后,核电国产化程度能从50%提高到70%以上;更有一种心急的观点,认为中国在“十五”期间就能使国内核电设备平均国产化率达到75%以上。这些说法给人们一种感觉:国产化已是囊中之物。然而,有一个事实却被忽略了:我国目前在核电设备的设计、制造水平上与国际市场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