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一季度农机工业火爆不再
2009-05-05
农机工业持续了五年的高速增长,在今年一季度结束了。进入2007年以后,农机市场的持续低迷,不仅导致了大中型拖拉机和收获机械产销的大幅下滑,农机工业运行也呈现出增幅趋缓的局面。
  这种情况在第二届江苏国际农业机械产品及技术展览会上也有明显体现,记者在该展会的现场没有看到太多的收获机械,相反,一些新型的加工机械却成为亮点,并获得了参观者的普遍关注。
  大中拖和收获机产销下滑
  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农机工业总产值为327亿元,同比增长了15.11%,与去年一季度同比增长60%相比,相差甚远,与去年23%的全年增长速度相比也低了近8个百分点。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将一季度农机工业运行态势概括为:年初火爆局面已不再现,总体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下滑,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行业利润总额下降,出口依然保持强劲增势。
  从相关数据来看,产量大幅减少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去年异常火爆的产品上。比如,大中马力拖拉机去年一季度同比增长70%,而今年1~2月却同比下降8.89%,到3月底下降4.34%,这和去年的形势完全相反。
  让业内大跌眼镜的当属收获机械,到3月份总共下降45%,而市场上反馈的数字估计下滑高达60%以上。
  其他主要产品:小型拖拉机1~2月同比下降17.4%,3月份快速回升,到一季度末同比只下降2.67%。农用运输车玩了一个反转,1~2月同比下降了43%,3月份却增长了7.2%。一季度产量增长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加工机械,包括粮食加工机械、饲料加工机械、棉花加工机械等。记者注意到,在江苏、北京等多个农机展上,尽管拖拉机与收获机仍扮演着主要角色,但各种外形怪怪的机械正吸引着更多参观者的眼球,引来一片闪光灯,很多人一时搞不清这些“玩意儿”到底是干什么的。经过示范人员的介绍才明白,将来如大蒜、大葱、茶叶、果蔬、热带作物、林业、绿化、园艺、牧草等今后都要靠这些机械去“打理”了,还真是描绘出农机化领域的新气象。
  今年以来,尽管人民币一直在升值,农机出口势头却始终不减。一季度农机出口达到9.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4.26%,已超过去年全年29亿美元总出口额的1/3,实属不易。增长较快的产品是拖拉机,出口2.26万台,同比增长32.6%;农用运输车,出口13.5万台,同比增长88.5%;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出口11.8万台,同比增长14.7%。
  快速增长路上迎来小调整期
  针对一季度农机工业的运行态势,高元恩认为,目前我国农机工业仍然处在快速发展时期。根据他的研究,国外发达国家的农机工业发展到今天,每年能增加1%就已经不容易了,最快也就是增长3%~5%。因此,按照国外标准,农机工业实现15.11%的增幅仍然是快速增长。但总体上看,今年将是快速增长路上的一个小调整期。这个调整期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指标增速下降。今年农机工业总产值预计增长15%左右,与2005年的30%、2006年的23.4%相比,降幅不小。具体到大中型拖拉机,虽然一季度有所下降,但4月份之后,同比出现正增长,年底将增长10%~15%。联合收割机的总产销量估计今年将下降30%以上,因为北方小麦收割机大幅下降已成定局,至少下降50%左右。玉米联合收割机虽然仍在快速增长,但基数比较小。水稻收割机方面,全喂入收割机看不出增长趋势,半喂入收割机的几个主要生产企业也表示产销量将下降。可以说,今年收获机械整体下降30%~40%已没有悬念。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