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康:“五金名城”的循环经济新路 |
2009-05-05 |
|
废旧回收业,在全国许多地方往往成为难以根治的治安隐患。在永康,这一隐患正逐步得以解决。
永康有485个废旧回收站(点),每天有3600多人、2666辆流动三轮车,活跃在城乡各个角落。它管理规范,经营有序,成了循环经济的助推器。该市有1万多家五金企业,有了这个成本较低的原材料蓄水池,1000余家利废企业每年获得的利废量达100多万吨,创值600多亿元。
变废为宝,又能消除治安隐患,永康的做法受到了各界的极大关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6部委将永康列入全国24个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试点县(市)之一,并率先通过了专家评审认证。据悉,这是目前全国唯一通过实施方案认证的县(市)。
省委常委、公安厅厅长王辉忠,副省长金德水都充分肯定永康市的经验,认为这个做法,既有利于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又有利于加强治安管理,有效防止偷盗等违法行为,请省有关部门总结经验向全省推广。5月1日,国家《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将永康的“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和“收购物品登记”等经验列入其中。
堵疏结合活而不乱
永康五金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原材料的需求猛增,催生了小冶炼加工企业和废旧收购站(点)的数量急剧膨胀。虽然曾经搞过多次专项整治,但收效甚微。个别站(点)收购赃物或嫌疑赃物的事时有发生,利废企业粗放式焚烧分拣、小冶炼加工提取、部分难以利用废弃物随处丢弃,造成了生活环境的极度污染,成为一个突出的区域性环保问题。
从2005年7月开始,永康按照“部门联动、群防群治、堵疏结合、规划布点、规范经营、行业自律、长效管理”的规范,对全市废旧资源的再生利用进行全面整治。去年6月,该市成立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并从公安、协会等抽调7名专职人员,以轮番检查和重点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日常管理。
堵疏结合,永康废旧回收利用治而不死,活而不乱。在取缔不符合要求站(点)的基础上,永康在规范上发力。抓源头,对流动收购人员实行统一着装、统一佩证、统一车辆颜色、统一挂牌的“四统一”管理;对流动人口做好暂住证,横向分片区落实到村,纵向落实到收购站(点)管理;投售时,要出示身份证,对投售物品的数量、品种、来源做好登记,对疑似赃物要出示单位(企业)证明;制度上,从须知、奖惩、违法犯罪线索举报,到“遵纪守法经营户”的评比,有10多项之多。对收购站(点),也是按照“一图(站点分布图)、一表(收购人员登记表)、一册(物品登记册)、一机(计算机)、一控(远程视频监控)”的“五个一”标准进行规范,使每件收购的物品都做到了心中有数,有案可查,堵塞了漏洞。
永康物华回收有限公司是一个股份制企业,公司董事长鲍康永是永康再生资源利用协会的会长。坐落在芝英镇应南溪的永康市废旧金属市场占地84500平方米,有468间共48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框架钢结构分拣加工场,并有3000多平方米的交易场地,2006年交易额达50多亿元,是全国规模和管理领先的废旧金属集散地。
协会受部门委托,由物华公司牵头进行日常管理,使龙头、市场、产业和发展的要求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多赢发展。
黑色变成了绿色
“现在每天加工铝锭四五十吨,日产值超百万元。”永康恒泰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中和如今忙得不亦乐乎。每天,拉货的车子都排着队在厂里等货。去年该公司销售额1.8亿元,上缴税收970万元,位居永康纳税百强第28位。
吴中和的父辈就开始在古山镇后塘村搞小冶炼。20年前,就靠一只炉子,拉着风箱,用铝灰熔炼铝锭。后来,他们那里逐渐变成了专业村。由于设备简陋,烧的是低质的烟煤和废油,破坏了环境,就是艳阳高照的天气,村上空也是灰沉沉的。
“过去客户对原材料的要求,只要好用就行了;现在我们加工的铝锭都是环保型的,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逼着我们走环保之路。”据吴中和介绍,现在用燃烧油熔炼的铝锭,既可用于工业设备制造,也可用于食品包装领域。他告诉记者,现在赚的是良心钱。
从牺牲环境赚黑心钱,到利用循环经济赚良心钱,在废旧资源利用由黑色变成绿色的同时,利废产业也成了该市循环经济的一面镜子。
年销售7亿元、税收1500万元的永康永压铜业有限公司,如今从头到尾都是循环经济的产物。
“熔炼炉烧的油,是企业机械里使用过,通过再处理的废油。”“企业每天产生500吨废水。通过处理,有350吨变成了纯净水,用于熔炼炉的循环冷却;另外的废水,用于铸锭的冷却。可以说,整个生产过程几乎不产生废水。”在厂里干了20年,现在负责生产的副总经理邹谷财最大的感受,就是现在的工作环境舒服多了:“粉尘没了,油烟少了,空气也好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