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近日从2007年中国石油贸易论坛上获悉,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炼油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3.5亿吨。2006年,我国实际加工原油3.0651亿吨,四大类成品油(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产量达1.8777亿吨。 我国炼油工业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63年第一次进口煤油,到1963年油品基本自给,实现这个跨越整整用了100年;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我国炼油行业在产能规模和技术上都实现了巨大飞跃,进入世界炼油大国行列;第三阶段,即从本世纪初开始到2020年左右,实现从炼油大国到炼油强国的跨越。
专家指出,我国成为炼油大国的背后,是“一高一低”(能耗偏高、轻油收率偏低)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装置能力和加工规模仍然偏小,产品结构不够合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依靠科技升级加快产业升级,坚定地走集约化和清洁化生产之路,发挥规模优势和炼化一体优势。
要实现由炼油大国到炼油强国的跨越,还须跨越许多障碍。其中,炼油布局不均、规模偏小、能耗偏高等状况较突出,同时又以分布不均最为突出。国内原油加工装置主要集中于华东、东北地区,其次为西北、中南和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原油资源匮乏,炼油装置较少,是目前国内唯一没有大型炼油装置的地区。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成品油消费与生产供应不平衡,消费主要集中于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其次为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近年来,国内成品油的大体流向为“北油南下”、“西油东调”。西南地区主要由西北和广东供应。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惠州、青岛、钦州等地陆续建设多个千万吨级大型炼化项目,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沿海和西南地区。大连、兰州、独山子等传统炼油基地也将进行扩能改造。到“十一五”末,基本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规模较大、结构科学、技术先进的大型炼油基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