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鲁冠球打造汽车零部件航母,将注资万向钱潮逾8亿
2009-05-05
《第一财经日报》日前获悉,为做强做大旗下汽车零部件产业上市公司,万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万向工业”)的全部资产将分批注入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向钱潮”,000559.SZ),预计今年上半年先期注入账面价值超过8亿元的资产。 这意味着,代表中国自主品牌的一艘更大规模的汽车零部件航母即将起航。
  
  汽配类资产先行注入
  
  “资产注入是迟早的事情。”昨天,万向钱潮内部一位负责证券事务的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万向工业现有近90%的业务都在汽车零部件行业,根据计划,这些与万向钱潮相关的资产将被采用分批注入方式把现已成熟的优质资产先行注入,完成后,万向工业中少量剩余的非汽车类资产最终也将被注入到万向钱潮当中。”
  
  据知情人士消息,作为万向集团下属唯一的汽车零部件类上市公司,万向钱潮未来被注入的资产仍将以汽车零部件相关资产为主,预计最有希望在第一批被注入的资产,将包括万向钱潮旗下公司尚未被纳入上市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以及万向工业旗下万向力得、万向通达、江苏森威等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的相关股权。“这批资产注放入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完成,预计注入总资产账面价值超过8亿元,根据现有数据估算,资产注入后,其年贡献利润将超过7000万元。”这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万向工业未注入万向钱潮的资产主要有四大亮点:一是具有较强盈利能力的海外子公司;二是万向通达这批制造类子公司股权;三是信息产业部所属的半导体硅材料专业生产厂——硅峰电子;四是日渐成熟的电动汽车项目。
  
  兴业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韩吟华认为,预计注入的方式以上市公司向万向工业定向增发的可能性较大。3月30日,万向钱潮将发布2006年度财报,依照前三季度数据预期,其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约为10%,预计注入资产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将与原有资产的基本保持一致。作为国内最大的零部件供应商,万向钱潮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明显,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影响力,预计资产注入完成后,万向钱潮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具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根据万向集团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万向集团零部件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52亿元,利润总额7.6亿元,高居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之首。不过,这家号称中国规模最大且为民营自主品牌的零部件企业,近年来的汽车零部件这一主营业务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
   记者从万向钱潮的2003年~2005年的财报中查到,虽然万向钱潮的销售收入持续增长,但盈利能力却连续三年出现下滑,利润率已经从2003年前的12%下滑到2005年的8%。
  
  从上世纪70年代日创利1万元到上世纪80年代日创利10万元,万向集团迈上了“奋斗10年添个0”的轨道,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万向集团的日创利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100万元,并制定到2009年日创利达1000万元的目标。然而,随着去年起大部分汽车零件的进口税率由12.9%~18.6%降至10%,外国巨头凭借先进的技术、品牌、管理和生产供应方式逐步蚕食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再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主机厂商压价的双重压迫,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风险不可避免。
  
  做大,更要做强,万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鲁冠球当然注意到了这一点。2006年,万向工业多次增持万向钱潮的股份,分析人士认为,大股东的连续增持表明了万向集团看好未来汽车零部件发展前景的坚定决心。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