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推动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
2009-05-05 |
|
由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隧道集团、德国维尔特集团联合生产的硬岩双护盾隧道掘进机“金星—1号”研制成功,这标志着我国盾构机制造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金星—1号”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全断面大型隧道施工机械,应用于青海大型调水工程。孙奇摄
年过七旬的全国劳动模范张成哲没有选择在家颐养天年。这位前沈阳铸造厂副总机械师、工人出身的技术能手,带领100多名离退休的老技术工人、老劳动模范,搭起了“技术大篷车”,走厂矿下车间,办起“流动技校”。
“怎能闲得住?咱东北要振兴,辽宁装备制造又红火了,用人需求旺,形势催人急呀!”在张成哲以及辽宁千百万产业工人的胸中,重振装备制造的使命感就像那望不断的山岳一样有着很重的分量。
平时不大表露感情的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陈惠仁,谈起这个话题也不禁动容:“这辈子,我的心注定将和沈阳机床一起跳动,我要看到我们自己的机床和更多的中国装备站在世界装备业的最前排。”
省委书记李克强说,实现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标志,辽宁要努力在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多次到沈西工业走廊调研和现场办公,提出要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由此,人们便能深切地体会到,装备制造作为一个产业之于辽宁的重要地位。重振昔日装备制造业的雄风,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辽宁悠久的产业历史以及深埋在几代人心中那份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然。人们也能理解了,为何辽宁历届党委、政府紧抓装备制造不放松,虽历经艰难仍坚定不移。特别是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将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并举全省之力予以扶持。
省长张文岳说,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优势,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要从振兴装备制造业抓起。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是提高辽宁产业和企业整体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全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全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
这样的决心来自对自身实力和潜力的深切认识,也源于对国内、国际发展形势的准确判断。
首先,辽宁是新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最早的省份。看门类,在国内装备业178个小类产品中,辽宁可生产156项,并有58类产品排进全国前6名;看存量,仅沈阳一地就积累有1000亿元的装备制造固定资产,全省数百万产业工人的生计更与装备业休戚相关;看发展,最近两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6.6%,200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石油加工业和冶金工业,达到983.91亿元,增长24.8%,增幅高于全省工业4.8个百分点,成为辽宁第一大产业。辽宁省委政研室主任徐炳道进一步分析说,装备制造业的长足进步,使辽宁工业经济即使在比重最大的原材料工业遇到市场波动时仍能保持稳定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将使辽宁经济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其次,装备制造业作为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又是整个制造业的基础,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及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采访中记者很容易体会到,辽宁上下对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意义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沈阳鼓风机集团负责人曾有这样的感言:在这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而又称不上利润丰厚的产业里,搞装备制造就不能光以产值论英雄。他举例说,一套不到2亿元的鼓风机设备却可以使一个炼油厂每天产值增加1个亿。若算上替代进口的贡献,仅沈鼓一家企业每年就为国家间接贡献10亿美元以上。而在飞机、船舶、燃气轮机、汽车发动机、机床、盾构机、机器人、数字医疗等诸多基础装备、重点装备领域里,辽宁装备制造企业的战略意义已超出其生产本身。
第三,从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看,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国内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将给装备制造业带来强劲的内需拉动。国际上,装备制造产业则开始了新一轮调整和转移。工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开始了向全球的大规模扩散转移。与之相应,我国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成为世界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基地。伴随我国振兴东北战略的提出,许多跨国公司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锁定在东北。这时候辽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