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国内汽车市场上14款父子车型大点兵
2009-05-05
  20年前,解放卡车换型,一汽集团创造了“垂直换型”的概念,就是在推出新车型的同时,停产老车型。7年前,一汽大众的宝来上市时,已经没有了“垂直”换型的勇气。于是,中国车市就出现了新老车型同时生产、“父子车型”甚至“爷孙车型”同堂的现象。 

  我们选择了一些典型的“父子车型”共存的例子。需要强调的是,“父子车型”共存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国汽车消费差异很大,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在东部过时的车型,在西部有可能是最适合的。

  因此,“父子车型”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只能说是在目前汽车市场不成熟下的一个无奈。

  捷达、宝来与速腾:四世同堂的神话

  在国内这些“N代同堂”的车型里面,一汽大众应该是玩得最炉火纯青的了。从1991年引进第一款大众集团A级车———捷达开始,一汽大众在不到16年的时间里,先后引进三代A级车———捷达、宝来和速腾,同堂销售,且业绩不俗,这不能不让人佩服大众实在是太有才了。

  按照大众集团的谱系来看,捷达应该属于第2代A级车(即A2),宝来和高尔夫为第4代(即A4),而速腾则为A5。在德国,这三款产品、四代车型时间跨度达到了近25年,产品技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德国市场基本是垂直换代,一代淘汰一代的。

  一汽大众没有采用德国的做法,而是根据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差异将这三款塑造成为三个档次的产品。另外,一汽大众又分别对捷达、宝来进行外观、装备等方面的升级。

  其中,捷达就经过3次比较大的改款,在底盘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把外形在方头方脑的基础上,融合了帕萨特的外形特点,变成新捷达。而宝来也在去年换身为新宝来。

  在这种反复的变化之下,一汽大众也逐渐把这三款车型的市场定位清晰化。捷达销量虽然大,但是主要面向2、3线城市。而新宝来则走一种务实的家庭车路线,至于速腾则定位在时尚、精英人士的选择。不过,这三款车的发动机差别不大,这也是一汽大众的一个产品弱点。

  帕萨特、领驭和迈腾:三代各领风骚

  帕萨特是上海大众于1999年在国内推出的,属于德国B级车中第5代产品,即B5。上市初期,帕萨特的销售情况不错,在国内的中级车市场上排名前三。不过,与雅阁等日本车相比,帕萨特的业绩就只能算是马马虎虎。

  于是,在2005年底,上海大众在帕萨特的基础上,经过改型推出了领驭。从车型的档次来讲,领驭应该仍然属于B5系列。而此时,更新第六代帕萨特车型已经在德国上市。   今年6月,第六代帕萨特也会在中国上市。不过,其生产地已经变成了一汽大众,车名也变为了迈腾。这样,迈腾就将与领驭一同成为又一对同时存在的父子车型。而最近又有消息说,上海大众还将会生产老款帕萨特轿车,届时,领驭、帕萨特和迈腾将会共存。

  不过,从定位上,领驭与迈腾略有不同。其中,领驭定位在大气的公商务用车,其轴距被加长到了2800毫米,而迈腾则是一种精英人士的时尚、运动型轿车,其轴距比领驭要短。

  花冠和卡罗拉:胜者通吃

  第十代花冠轿车———卡罗拉将于今年年中上市,而现有的第九代花冠还将继续销售,这就是一汽丰田向一汽大众学来的高招。可以预计,卡罗拉将被提高档次,来弥补现行款花冠所不能覆盖的领域。

  从产品上来说,卡罗拉是在现有花冠轿车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升级。造型更加富有激情与动感,车内空间更加宽敞而舒适。外形尺寸上也比现有的花冠略长一点,并且宽了55毫米。同时,采用6速手动变速器,换挡更加平顺,更能发挥出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