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山之祖”的喀喇昆仑山,从“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的红其拉甫口岸往西,是古丝绸之路西道。沿途是壁立千仞的冰峰雪岭,悬崖峭壁的高山峡谷,平均海拔6500米,空气稀薄,气候恶劣,不良地质灾害严重,时有泥石流、雪崩、岩塌、滑坡等发生。1966年以前,一条崎岖山路成了中巴两国间政府和人民往来唯一通道,且经常因洪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阻断。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66年至1978年,中国援助巴基斯坦修建喀喇昆仑公路,1万多名中巴两国筑路人员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派出4184人)分两期,在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区,克服雪崩、塌方、泥石流等一系列困难,修建这条长达1200多公里(其中巴基斯坦境内616公里)的“当代丝绸之路。”为了这条友谊的纽带,数百名中国建设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锲进路里的人生,就注定要默默无闻。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巴基斯坦是我国的友好邻邦,多年来两国政府间相互支持,友好往来,建立了深厚友谊,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最困难的时候,中国人民也没有忘记对老朋友的支持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66年3月18日,中国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修筑中国-巴基斯坦公路的协议》。协议规定:中巴公路分东西两段。东段以中巴分界的红其拉甫山口至喀什市,长416公里,由中国负责修筑;西段以红其拉甫山口到巴基斯坦北边省塔科特镇,长616公里,由巴基斯坦方面负责修筑。为加快工程进度,中国政府无偿支援巴基斯坦5000万元人民币,用以提供机械、油料、工具和器材;同时,为巴方15000名筑路人员提供能用3年的粮、油、米及衣被、鞋帽等生活用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巴基斯坦承担的喀喇昆仑公路段于1966年5月开始施工,因环境恶劣,工程施工难度大,劳动效率较低,到1967年两个夏季,巴方只修了25公里的路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67年10月中旬,帕米尔高原已降雪。巴方筑路人员通过外交途径提出,需经我国地段下山,在喀什休息购物后,再坐汽车到和田乘飞机回国。那时,正值“文革”,武斗之风正烈,喀什的两派在通往和田的交通要道七里桥挖掘壕沟,设障对垒,致使喀和公路交通中断。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周恩来总理指示新疆军区组成工作组,派任晨副参谋长为组长赶到喀什做说服工作,要求开放交通,保证巴方人员安全。13日凌晨2时,周总理又打电话到喀什,亲自向任晨询问情况,当他得知任晨和南疆军区副司令员李双盛冒死钻过障碍与双方进行谈判,未做通工作时,周总理直接打电话给当时新疆最大的学生造反组织“红二司”的二号头头胡大乱(刘鸿科),要求他说服群众,立即开放交通。总理说:“中巴两国关系很好,中巴公路是具有世界战略性质的。不要因为派性把党、国家和世界大事都不管了。我希望你们不要让我再为难,再失望!你能保证吗?”当总理听到胡大乱回答:“我保证!”时,时间已到凌晨3点15分。接着,任晨向两派头头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动员两派群众各自拆除街垒,填平壕沟,天亮时,已看不出一丝武斗的痕迹。巴方筑路人员从红其拉甫山口下山,在喀什休息购物后,分批转运到和田,乘飞机返回巴基斯坦。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