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2009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上,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扩散和蔓延,我国旅游业外部环境严峻,发展国内旅游的重要性凸显。据调查,目前我国居民年人均出游仅1次多,国内旅游消费增长潜力巨大。
以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一直是经济界的期盼,特别是在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前提下,内需的拉动对国民经济而言,更是一剂见效快速、后劲很足,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的良药。如果我们要安装撬动内需的杠杆,这个“支点”应该在哪里?或许,旅游产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延伸效应,它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比例为19。
国内旅游要为拉动内需“挑大梁”,还欠缺些什么?
内需“支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致力于发展入境旅游。但从今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将三大市场的定位作出新的调整:首要是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然后才是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
由于集行、游、吃、住、购、娱等多种活动为一体,旅游业具有“一业带百业”的辐射作用。据法国旅游业协会主席菲利普·邦贝尔热的研究:43%的旅馆、咖啡店和饭店的收益同旅游直接有关;航空运输收益的42%同旅游有关,铁路运输收益的23%、汽车的12%、农业的8%、建筑业的6%同旅游业有关。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国内旅游市场带动面广、吸纳就业能力强、对城乡互动的带动力强、对扩大内需有综合性功效。目前我国居民年人均出游仅1次多,国内旅游增长潜力还很大。
同时,国内旅游市场又是极富韧性的消费市场,一般在受到各类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冲击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我国旅游业多次遭遇了突发性事件,例如,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疫情、去年的“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均在事件过后以较快的速度得到恢复。世界经济明显减速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对旅游业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国家旅游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入境游客数同比下降7.2%,旅游外汇收入下降15.4%;但与此同时,中国国内旅游达到5.6亿人次,同比增长9.4%,国内旅游收入实现28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2.9%。
中国国家旅游局的调查显示,即使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居民仍有高达92%的受访者有意愿在2009年安排旅游活动。这表明休闲旅游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国内旅游完全可以成为金融危机下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一个最佳的“支点”。
“券”如潮来
为了拉动国内旅游市场,各地旅游部门也纷纷出台了激励政策和旅游惠民政策,而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发放旅游消费券和门票上,仅长三角地区,杭州、宁波、绍兴、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一大批城市发放了旅游消费券。近日,上海浦东新区旅游主管部门推出了价值高达9亿元人民币的“迎世博”旅游优惠券,向苏浙两地派送。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全国范围内,发放各类旅游消费券、旅游卡的城市、区县已经不下50个。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