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旅游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傅迎春:抢抓机遇 推动贵州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2009-06-09

  2008年全省旅游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错综复杂的形势,全省旅游行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对旅游业发展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和谐旅游”为主题,以政策推动、恢复启动、精品带动、市场拉动、“满意”行动为主线,一手抓市场恢复,一手抓产业发展,努力将不利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全省旅游经济总体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实现旅游总收入653.13亿元,较2007年净增140亿元,增长27.50%。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排名由18位上升至17位;接待总人数8190.23万人次,同比增长30.77%;受大环境和诸多因素影响,入境旅游接待39.54万人次,同比下降8.06%,但国内旅游需求旺盛,对全省旅游保持较快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2008年全省旅游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政策推动 全省上下重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

  在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加强合作,形成了党政推动、部门联手、企业参与的机制和氛围,旅游发展合力不断增强,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一是产业地位更加突出。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龙头”来抓,旅游业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特殊作用日显突出,“旅游业”已成为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关键词”之一。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放在显赫的战略位置加以布局,提出了“旅游活州”、“旅游大区”、“旅游兴市”、“旅游强县”等具有全局意义和战略高度的发展思路,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在各级决策层形成了新的认识。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的毕节、铜仁地区,政府主导抓旅游效果明显,旅游业在招商引资、体制改革、项目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异军突起、蓬勃发展;不少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旅游,出现了一批想旅游、懂旅游、抓旅游的旅游书记、旅游县长。二是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在“多彩贵州”整体品牌引领下,各地紧紧抓住自己的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具有文化内涵和区域特色的旅游品牌,“爽爽的贵阳、避暑之都”、“民族原生态、万象黔东南”、“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洞天湖地、花海鹤乡”、“山水长卷?水墨金州”等形象定位个性突出、特色鲜明,较好地体现了各地品牌形象。三是发展手段更加有力。发改、财政、交通、建设、国土等部门在争取国家投入、支持旅游项目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体现了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大局意识。全省上下不断加大旅游政策支持力度,认真抓好省委、省政府上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乡村旅游等各项政策的深入落实,制定了“关于支持黔东南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旅游局关于旅游企业组织入境旅游包机来黔奖励的意见》,《贵阳海关促进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各地相继制定出台了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和旅游资源保护的相关政策措施,如《贵阳市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办法》、《贵阳市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措施》、《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黔南州关于促进高星级酒店和会展业发展的意见》、《铜仁地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铜仁地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的扶持奖励暂行办法》等。黔东南、铜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启动了黔东南旅游环线公路和梵净山旅游环线公路建设,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1] [2]
     相关链接
    ·中山詹园万棵水仙绽放迎春 水上舞狮喜迎兔
    ·每个游客都是“国家形象” 旅社倡导文明旅
    ·内地赴日游客创新高关西美食美景热情揽客
    ·春节省港澳游全面告急 旅游过年好火爆
    ·节后赏花线提前热销 错峰出游省钱三成
    ·全国十机场因雨雪关闭 武广高铁晚点
    ·“恐归族”不回家去旅游 引爆春节游尾段报
    ·2011春节省港澳游不涨价 市民钟情旅游过年
    ·网络平台与旅行社相互融合成为趋势 OTA社模
    ·超越平凡!到南非体验“后世界杯”热情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