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来,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围绕“生态区”建设目标,在加大环境保护的同时,大力培育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并逐步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融入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生态村庄、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农业……都已不再是停留于人们脑中的概念符号,而是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托起了南谯人民生态崛起的梦想。
变昔日的索取为今朝的涵养
河水发臭,空气异味……,南谯区也曾经历过边污染边治理的工业发展道路。为使南谯群众不再受环境污染的伤害,几年来,南谯区委、区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中打出了一系列“重拳”:整治关闭了一批“五小”污染企业,先后查处整顿了6家违规排污企业,并从源头抓起,把好环评关,严防新上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消耗型项目;关闭了全区5家生产粘土砖的轮窑厂和琅琊山风景区南谯境内所有采石塘口,并对沙河、清流河全面实施禁采;在林业“五?八”规划、林业二次创业基础上,通过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消灭石质荒山、林权制度改革、生态林保护等多种手段,加快全区林业发展,把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35%,先后获得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把树种上”工程省级一、二、三等奖和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单位。
为了引导群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优化美化乡村环境,该区还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开展了以“四清”、“六改”、道路和村庄绿化、沼气利用为纽带的生态村庄、绿色家园创建活动。目前,已建成生态示范村10个、示范户100户和市、区级示范村庄绿化30多个,其中施集镇长洼村获得了“全省百佳生态村”称号,乌衣镇吴港村获得全国绿化“千佳村”称号,2006年南谯区还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二批生态省建设综合示范基地。同时,通过争取国债资金、区、镇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三结合的方式,建成沼气池1500口,并计划到2020年发展至3万口。
生态乃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因而生态建设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要舍得投入。这是南谯区主要领导经常强调的观点。据统计,自2006年正式实施“生态区”建设以来,该区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和区财政配套,在各项生态建设中已累计投入资金过亿。
变昔日的废料为今朝的生态经济
在过去的几年里,南谯区充分发挥本地区位、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逐步发展壮大了生态经济产业链,使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从资源消耗型向质量效益型的重大转变。
在下力气治理“五小”污染企业同时,创新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目前,南谯循环经济型企业已发展到10余家,总投资规模4亿多元,其中投资1600万元的滁州市第一优质米厂稻壳、秸杆气化发电及集中供气项目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毕,投资6000万的珍珠水泥厂余热发电项目已建成运行,投资5000多万元的普力特高强度秸秆托盘项目不久将建成。此外,全区还形成了以博奥建材和格林建材为龙头的新型建材支柱产业。
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国家植保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江淮分水岭综合环境治理、小流域水土保持、中低产田改造等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以生态农业基础的现代农业,努力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目前,已建成施集金鹰茶场、施集茶场和滁菊研究所三个生态经济示范基地和2万亩名优水产品养殖、2.5万亩茶叶、5000亩滁菊、1.5万亩草坪、2万亩花卉苗木生产示范基地。同时,区财政每年拿出10万元,扶持推广标准化种、养殖和开发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现已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8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5.2万亩,无公害花生生产基地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另有9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2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无烟工业”,做足生态旅游文章。2007年以来,全区共引进旅游文化招商项目6个,其中计划投资15亿元的红花湖综合旅游开发项目、计划投资3.6亿元的舜耕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计划投资3400万元的彩云洞项目还被列为了省“861”计划。同时,农家乐乡村旅游逐步兴起,全区已发展农家乐旅游景点6处。2007年,该区大柳镇被评为安徽省旅游乡镇,施集镇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乌衣镇大同圩村被评为省级“我最喜爱的农家乐”。眼下,南谯区正加快“一心三板块”旅游架构建设,未来将建成以琅琊山风景区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区,以体验山林野趣的西北板块旅游区,以观赏平原水乡风情的东南板块旅游区,以体验观光农业的东北板块旅游区。(窦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