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旅游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上海旅行社期望海南旅游软实力提升 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目的地
2010-01-27

  国务院决定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消息一经发布,一向对行业动态敏感的上海旅行社业反响强烈。

 

  上海国旅副总经理邬思成说,“海南岛景色好,资源丰富,不受季节性影响,是中国独一无二的阳光沙滩度假地。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对于国内休闲旅游的发展绝对是个利好消息。”上海中青旅总经理刘明华也对海南旅游发展的前景表示乐观:“现在国际上普遍看好海岛型旅游目的地,这对于海南来说无疑是个得天独厚的时机。根据现在市场反应来看,国际旅游岛规划获批的消息已经刺激了人们的出游热情。”

 

  而始终视海南为战略要地的上航假期国旅早在海南进行了布点。海南上航假期国旅总经理姚珺说,三年前上航就看到了海南作为一个国际海岛型度假地的发展潜力。正如意大利有西西里岛、法国有尼斯,在由基础的观光型目的地向度假地升级的发展过程中,欧美、澳洲等地区都培育出了众多世界著名的旅游品牌。她认为,海南省的规划定位将从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是中国旅游产业一次重大革命,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深远影响不仅局限在对岛内旅游业的提升和促进上,其更关键的意义在于这是我国在由世界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进军之路上,首次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目的地。

 

  “与东南亚其他旅游目的地相比,海南岛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是面向包括国内与海外市场的全世界游客的目的地。”作为岛内主要旅游经营商的海南上航假期也参与了国际岛规划方案的筹备过程。姚珺告诉笔者,最初的发展定位仅局限于吸引入境游游客,而逐渐地大家都意识到国内市场对于海南旅游有着决定性作用。现在全岛旅游市场份额中90%以上由国内游客贡献。

 

  抓住地利优势不仅要做精国内市场,更要充分利用海南当地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邬思成表示,要搞好国际旅游岛建设除了学习国外经验、与国际标准接轨,关键还要以中国特色为主题做好总体规划。不仅要把鹿回头、天涯海角这样现有的名牌景区建设得更有品位,还要打好海南民俗这张特色牌,做出富有特色的精品。

 

  融入邮轮、高尔夫、免税店购物等诸多旅游元素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邬思成说,在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国内游客的需求,他们的旅游品位在不断提升,尤其是休闲旅游的消费意识更强了。而就具体休闲旅游项目而言,姚珺认为,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在旅游线路设计中整合进更多体验元素,重点推介小包价和个性化定制产品,引入会员制管理模式等手段来积极地适应不断发展着的市场需求。

 

  采访中,沪上众多旅行社负责人都表达了对海南旅游业软件质量提升的期望。

 

  “这可是一个万众瞩目的10年大工程。”在谈到海南前景展望时,刘明华说:“我们所期待的不只是能自由出入和有免税购物场所的旅游岛,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在服务等软件方面的全方位提高。”

 

  实华国旅总经理张定芳、上海中信国旅常务副总经理罗良刚认为,海南的旅游服务业硬件质量在达到了国际水平之后,接下来要把重点转移到服务管理等软件的质量提升上来。

 

  刘明华还表示,作为旅游中间商来说,旅行社期望看到大旅游产业中其他部门能够积极发挥协同效应,包括酒店方面的配合以及航班安排调整等。要适应未来更大规模也更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就要解决航班“忙闲不均”的问题,既能达到旺季“削峰”的效果,也能一定程度上刺激淡季、平季消费。

     相关链接
    ·中山詹园万棵水仙绽放迎春 水上舞狮喜迎兔
    ·每个游客都是“国家形象” 旅社倡导文明旅
    ·内地赴日游客创新高关西美食美景热情揽客
    ·春节省港澳游全面告急 旅游过年好火爆
    ·节后赏花线提前热销 错峰出游省钱三成
    ·全国十机场因雨雪关闭 武广高铁晚点
    ·“恐归族”不回家去旅游 引爆春节游尾段报
    ·2011春节省港澳游不涨价 市民钟情旅游过年
    ·网络平台与旅行社相互融合成为趋势 OTA社模
    ·超越平凡!到南非体验“后世界杯”热情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