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丽江市以旅游产业为主导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
2009-08-27 |
|
2008年雪山音乐节
人民网丽江8月24日电 云南丽江旅游的发展,通过“八五”期间的“抓观念、打基础”、“九五”期间的“抓机遇、促发展”和“十五”期间的“抓质量、促效益”,使全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推动丽江经济结构调整、刺激消费、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丽江先后荣获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殊荣。
2008年,丽江市被列入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
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优势特色经济
解放思想,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优势特色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前10年,丽江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快。1978—1988年,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丽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只有1%,全省倒数第三,财政收入全省倒数第五。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解放不够,未能找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优势特色经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受“以粮为纲”的思想束缚,片面发展传统农业,错失了云南省以烟、糖、茶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拉开了与玉溪、曲靖等地州的差距。不少企业投产之日即为亏损之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有的工业企业不但没有经济效益,还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丽江把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结合丽江改革开放前10年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要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入开展区情调查研究,认真探索有丽江特色的发展路子。解放思想方面狠抓了“四破除、四树立”:一是破除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的“左”的思想束缚,树立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树立敢闯、敢干的积极进取观念。二是破除墨守成规、照搬书本或别地经验的僵化观念,树立认清丽江区情、坚持从丽江实际出发、建设有丽江特色的现代化经济观点。三是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封闭守旧思想,树立全方位开放的广纳观点。四是破除两眼向上、两手向上的“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自强观念。
在探索丽江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丽江人深刻地认识到:丽江的农业,因为自然条件的立体性、分散性,交通运输不便和农民素质较低等原因,虽为基础产业,但不可能成为主导产业;丽江的工业,因为起点低、基础差、远离市场、技术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成为支柱产业;丽江虽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但国家近期水电开发重点不在丽江,一定时期内水电也不可能成为丽江的主导产业;只有发展旅游业,既符合丽江实际,又具有优势。第一,丽江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丽江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自然景观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不化、被称为“现代冰川博物馆、植物王国”的神奇的玉龙雪山;有世界上集深、险、奇、绝、秀为一体的最壮丽的大峡谷虎跳峡;有风光如画的“长江第一湾”;有被国内外学者称为横断山植物基因库的新主天然植物园;有仙境瑶池般的百里杜鹃王国老君山;有一天能见三次日出和日落的黎明丹霞赤壁红石林风光;有“环球第一树”之称的万朵山茶等。第二,丽江地处滇川藏民族地区的交通要塞,自古以来就是汉、藏、彝、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具有享誉世界的人文景观。第三,丽江有国内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有保存了唐宋音乐原形而又自成风格,被称为“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丽江有博大精深、以人类至今唯一存活的图画象形文字为载体的东巴文化;有至今仍保留母系社会形态的摩梭文化;有集多种宗教为一体,象征民族宗教文化融合与民族团结经典之作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白沙壁画等。
多元投资,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首先,政府投入巨资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上世纪90年代就建成了丽江机场,“十一五”期间计划扩建为口岸机场;近几年又建设大(理)丽(江)铁路、准备开工建设大(理)丽(江)高速公路、泸沽湖支线机场等。2006年底作出了免费开放著名的黑龙潭公园的决策,使当地群众和游客共享旅游发展的成果,不仅使丽江古城的旅游环境、人居环境质量有了根本性转变,而且提升了整个丽江的城市品位。
其次,利用地震受援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景点建设。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7级大地震,造成全区64万人受灾,死亡294人,受伤15431人,房屋倒塌42万间,受损79万多间,直接经济损失59亿元。丽江地震后,得到了国内各省区市、香港同胞和国际友人大力援助,仅香港地区捐赠的钱物就达3亿多元,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的元首致电慰问和给予捐赠。援助资金除按照受灾等级给受灾群众发放民居恢复重建资金以使破坏受损的民居建筑和生产设施全面恢复外,其余用于旅游设施建设,把灾后重建变为发展旅游业的机遇,集中进行了大规模的道路交通、水系建设、古城改造、玉龙雪山和古城景点恢复重建等旅游工程。各企业和社会上争取来的补助资金和外引资金,也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宾馆酒店、文化展示表演场所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旅游基础设施。以旅游酒店为例,1996年全区只有16家酒店,其中二星级、三星级酒店只有4家,床位1800个。到2007年,全市星级宾馆185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2家、三星级52家,总接待能力接近60000个床位。
其三,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来建设丽江旅游设施。无论是在抗震救灾还是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丽江非常重视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玉龙雪山景区3条索道建设、高尔夫球场建设、束河古镇保护与开发建设、大部分宾馆酒店及近几年城市化建设中的大工程,都是以引进的外部资金为主进行建设开发的。
丽江市委、政府仅在过去的5年里,就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累计投入5亿多元,实施了以改善旅游、卫生、通信、供电、供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古城环境整治、户内电气线路改造、玉河广场建设、北门街道路改建、灯光夜景、星级厕所改造、玉河和老干片区排污管网、景观用水源头治理、东郊环境整治、道路绿化工程、廉租住房建设、金山路建设、古城数字化建设等一系列保护性建设工程项目。
彰显文化,增添丽江旅游业的无穷魅力
要改变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单调模式,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丽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是“孪生兄弟”,赏丽江山水——游丽江古城——品丽江文化是丽江旅游的“三连环”,缺一不可。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平台;文化产业的繁荣,为旅游业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多年来,市委领导班子坚持“文化就是财富”的新理念,把文化产业放在支柱产业、龙头产业的重要位置,一抓到底,抓出了成效。涌现许多旅游文化的成功典范:宣科先生采用现代商业手段运作纳西古乐,使纳西古乐成为家喻户晓的丽江民族文化品牌,先后到国内许多大城市和英国、瑞典、法国、荷兰、挪威、比利时、日本等国演出、教学,开展文化交流,在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把丽江的文化形象推向国内外。音乐舞蹈诗画《丽水金沙》,自2002年5月投入商业演出以来,累计演出4100多场,大获成功,目前,家庭作坊或“前店后家”式的文化工艺产品制作专业户数以百计,构建起歌舞演艺、手工艺品、博物展览、风情领略、图书出版、音像制作、影视基地等组成的民族文化产业群体。
扩大开放,广纳海内外资金和人才
丽江市委、政府始终以改革开放的精神指导实践,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博大的胸怀拓展开放领域:一是在谋划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世界眼光、全球化的思维对丽江的发展进行定位,逐步形成了丽江品牌。二是不断提升丽江知名度,发展开放型经济。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原始风貌的原则,加大投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对古城内房屋、道路、供水、排污、电力、水系等进行了逐步改造,保持了古城小桥流水、古朴自然的风貌,使丽江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扩大,从而为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条件。三是以旅游业招商引资为突破口,通过提供政策支持,改善服务水平,大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把招商引资的领域延伸到城市建设、水电开发、影视拍摄等方面。如,引进张艺谋、王潮歌、樊跃三位著名导演,与他们合作开发出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实景演出剧目《印象丽江》;引进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开发金沙江中游的水电资源等。四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组建了玉龙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公司、古城管理公司、土地储备中心,规范了政府行为,强化了政府用市场手段调控经济的职能;将丽江师范学校和丽江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高等师专;把卫校、财校、农校三校合并,组建丽江民族中专学校;引进社会力量采用新模式创办了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等。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丽江旅游的品牌价值不断提升,旅游的综合收益不断增加,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2%,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由1994年的21.69万人次和8,141万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625.49万人次和69.54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丽江市有1500户旅游基本单位,占全省总量的13%。今年丽江旅游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1至7月,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19.35万人次,同比增长23.73%,其中海外游客30.34万人次,同比增长23.55%,国内游客389万人次,同比增长23.75%。旅游业总收入47.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9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9945.31万美元,同比增长25.42%,国内旅游收入4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92%。
相关阅读
丽江市概况
丽江市地处滇西北高原,横断山脉东部,金沙江中游,东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南接本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北分别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毗邻。全市幅员面积2.06万平方公里,辖一区四县即: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共72个乡镇。全市总人口120万人,有纳西族、白族、傈僳族、彝族、普米族、汉族等10多种世居少数民族。丽江位于著名的滇川藏大三角文化交汇地,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必经地,丽江多种文化交融并存、多种民族和睦相处。由于立体地貌突出,兼具了横断山地貌和滇西北高原的地貌特征,境内相对高差4581米,立体地貌造就了立体气候,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形成了丽江别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木晓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