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记者 吴晶)今年高校招生计划将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这对于中西部地区的考生无疑是利好消息。但是,对于中西部学生来说,录取通知仅是入大学的第一个“门槛”,此后,他们还需要在学费、学习方法和生活习惯等方面迈过多道坎儿,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心和扶助。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同时,开始注意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积极促进增加中西部地区学生的入学机会。许多从未走出大山的学生在欣喜收到录取通知的同时,却不得不为筹措路费和学费发愁。自2007年秋季新学期开学以来,随着新的国家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的出台,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得以解决;全社会助学意识的提高,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家门”到“校门”都不愁。
今年,中西部地区考生入学机会的增加也对助学政策的落实提出更高要求。参与扩大招生的有关省市和高校应该意识到中西部地区的现实情况,提前派人宣讲政策,确保每个考生都能知晓助学政策,了解申办手续,坚定求学信心,使国家安排的招生计划足额惠及优秀人才。
有关高校也要认真分析中西部地区考生的特点,在新生入校后尽快走访摸底,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需求,发动师生共同帮助他们弥补在电脑应用、音美知识以及体育素质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消除自卑或不安情绪,轻松地迎接大学生活。
广大教师要真正承担起监护学生的责任,用中西部地区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事例教育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感染他们,用勤工俭学的岗位锻炼他们,帮助他们养成自强不息的品质,启迪他们形成报效祖国的志向。
从招生计划上予以倾斜,帮助中西部学生迈好大学“门槛”,既是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用知识反哺经济、提升地方人才储备的战略考虑,更是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同心同力同步走的关键一步。希望各地和有关高校不负国家的信任,广大中西部学生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使教育能够更好更快地推动中西部的发展,造福中西部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