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期东北地区水稻及大米市场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东北产区水稻和大米价格温和上扬。从市场监测情况看,截止3月31日,吉林省水稻收购均价(单位:元/斤,下同)1.18,较年初的1.14涨0.04,涨幅3.5%。全省大米出厂均价1.84,较年初的1.80涨0.04,涨幅2.2%。大米集贸市场均价1.96,较年初的1.85涨0.11,涨幅5.9%。黑龙江佳木斯大米出厂价1.72,上涨0.06,涨幅3.6%;辽宁沈阳大米批发价1.90,上涨0.10,涨幅5.5%。销区北京大米批发价1.87,上涨0.09,涨幅5.1%。南方销区大米价格涨幅要高于北方产区,云南昆明东北圆粒大米批发价2.00左右,上涨0.20,涨幅11.1%;四川成都标一晚籼米批发价1.45,上涨0.10,涨幅7.41%;贵州中等晚籼稻出厂价1.10,上涨0.11,涨幅11.1%。
二、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分析,促使近期东北稻米市场价格上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西南旱情持续发展,对粮价上涨的心理预期明显。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持续高温少雨,旱情呈不断加重趋势,给当地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也引发市场各方对粮价上涨的担忧。由于旱灾导致当地农作物大面积减产乃至绝收,市场预期对水稻产量将造成一定影响,粮食供应缺口将增大。因此,西南地区粮食经销商囤粮积极性较高,导致当地大米价格更是快速上涨,间接带动产区稻米价格上扬。但从水稻生产情况看,由于我国粮食生产已连续六年获得丰收,2009年水稻产量19580万吨,从总量上看,稻谷供应继续大于需求,特别是早籼稻库存尤为充裕。因此,对于稻米消费中以籼米为主的西南地区,其旱情并不是推动大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更多体现在对稻米价格上涨的心理预期层面上。
(二)通胀因素。多年来,我国市场物价水平的涨跌都与粮食价格的涨跌有直接关系,粮食价格上涨成为我国几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动因。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公布2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7%,创下16个月以来最大涨幅,接近政府3%的全年CPI调控指标。而我国西南地区旱情持续发展,更是引发社会各界对于通胀的预期,体现方式就是大米等粮油产品价格的上涨。
(三)大范围雨雪天气给粮食运输带来不利影响。今年以来,我国出现多次大范围暴风雨雪等极端恶劣天气,造成大部地区交通运输不畅,特别是“北粮南运”及新稻上市方面更值得关注。由于大范围雨雪天气,使有限的铁路运力更趋紧张,导致部分销区因大米到货量减少,短期供给紧张出现价格上涨。同时,对东北产区农民售粮进度也产生不利影响,使水稻上市速度十分缓慢,上市量萎缩。而且农户惜售心理增强,更加重了局部地区水稻供应紧张趋势,进一步推高水稻和大米市场价格。
(四)消费习惯改变,东北大米需求继续看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优质大米需求增幅较大。近年来,传统的“南籼北粳”消费习惯也发生一定的变化。营养、健康大米消费需求强劲,东北大米因其良好的品质倍受欢迎,消费区域不断扩大,消费人群不断增加,尤其在国家出台东北稻米入关运补政策后,东北大米市场占有率更是快速提高,东北大米呈现出供不应求局面,价格随之看好走高。
三、后期市场走势分析
由于西南旱区并非我国粮食主产区,且我国连续六年粮食大丰收,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市场总体供求不存在缺口。另外,从当前国内经济环境看,今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明确提出国内CPI增幅要控制在3%以内。因此,在该指数中占有较大比重的粮食类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可能性较小。加之东北水稻价格已经远远超出最低收购价水平,预计后市价格再度大幅上涨难度增加。但近期需密切关注西南地区旱情发展及对今年水稻种植生产的影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