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农林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扬中打造万亩 设施秧草基地--中国图鉴
2011-04-06

近日,扬州客商王秋收来到扬中[YangZhong]绿野秧草专业合作社,以7元/公斤的价格购买了2吨秧草。而20年前,秧草在扬中[YangZhong]通常被当做“绿肥”,现在则成为[ChengWei]扬中[YangZhong]的一项“致富产业”,更成为[ChengWei]扬中[YangZhong]的“绿色名片”。 dedecms.com

  秧草学名叫黄花苜蓿,又称金花菜,《本草纲目》将苜蓿列入菜部“干食益人,可久食,利五脏……”而唐朝时,秧草就已成为[ChengWei]宫廷美味菜肴。

内容来自dedecms

  上世纪90年代前,秧草在扬中[YangZhong]很不值钱,所以被村民[CunMin]称之为“草”,被广泛当做“绿肥”。那时,田头地尾都有一个个约10立方米的大坑,割下的秧草堆入坑内,用泥土封盖后沤肥。待肥成后,施入田中。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当时,秧草除了当做“绿肥”,还曾是村民[CunMin]们的“救命草”。绿野秧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德明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时,很多村民[CunMin]靠秧草度过了饥荒。因此,在扬中[YangZhong]民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腌制秧草,并成为[ChengWei]民间的传统。 织梦好,好织梦

  秧草从“绿肥”发展成为[ChengWei]扬中[YangZhong]“绿色名片”,则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约在1996年,扬中[YangZhong]一些食品加工厂家看到民间腌制的美味秧草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于是将民间传统腌制秧草变成工厂化流水线生产。扬中[YangZhong]江洲秧草专业合作联社顾问郭怀宝说,目前扬中[YangZhong]现有秧草种植面积近10000亩,其中设施[SheShi]种植面积1200亩,秧草加工厂13家,秧草种植业和加工业年产值3500多万元。现在秧草已成为[ChengWei]扬中[YangZhong]的“绿色名片”——本地人、外地人都将它作为土特产礼品。 本文来自织梦

  现在秧草还成为[ChengWei]扬中[YangZhong]的一项“致富产业”,带领村民[CunMin]共同致富。郭怀宝说,扬中[YangZhong]现有9家秧草专业合作社,2010年全市9家秧草合作社土地流转费为 800—1000元/亩,村民[CunMin]及工厂工人劳务收入700多万元,合计830万元,带动800多户、1400多人人均收入5900元。正在绿野秧草专业合作社打工的开发区新星村58岁的村民[CunMin]施桂兰告诉记者,她家有3亩多地,土地流转费800元/亩,自己在社里打工每月有1000多元收入。 dedecms.com

  扬中[YangZhong]正在加快打造万亩设施[SheShi]秧草基地。扬中[YangZhong]市农委农业产业化指导科科长刘良华说,设施[SheShi]种植秧草与露天种植秧草效益有5倍的差距,设施[SheShi]种植秧草亩产达2500—4000斤,是露天秧草的5倍。因此,“十二五”期间,扬中[YangZhong]规划发展设施[SheShi]秧草1万亩,带动农户5000户,人均增收5000元。为鼓励秧草产业的加快发展,对建设50亩以上设施[SheShi]秧草的,给予每亩5000元奖励。 dedecms.com

  据悉,目前扬中[YangZhong]秧草产业正在推出新产品,如秧草馄饨、秧草水饺、秧草春卷、秧草包子等。 本文来自织梦

 相关链接
·科学施肥让盐城900万亩农田节本增收7.4亿元--中国图鉴
·金湖复兴圩围绕农业发展创先争优--中图网
·禹城平价蔬菜专柜实现农超对接价格下降30%--中国图鉴
·重庆市蔬菜价格同比涨幅高 气候恶化出现减产--中图网
·内蒙古河套地区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中国图鉴
·从望“河”兴叹到迎水进田--中图网
·呼市确定今年为农牧业综合执法年--中图社
·上海国有农场加大种源农业开发--中国图鉴
·我省将建10个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中图社
·凉州积极培育农产品地方名优品牌--中图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