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汽车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大排量车受宠令人忧——从三个方面“抑大扬小”
2009-05-07

  有资料显示,进入2008年以来,大排量车销量逐月猛增,成为汽车市场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4月份,这个现象不仅没有丝毫改变,反而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在其他各排量区间车型销量增幅都有所下滑的情况下,2.5L-3.0L排量车型的销量不降反升,达到9181辆,环比增长1.27%,同比增长12.42%。而在3月,这个细分市场的车型销量也只同比增长了5.03%。在轿车领域,这个排量区间车型的销量增长更加明显,销量达到了3046辆,环比增长1.5%,同比大幅增长118.66%。成为轿车各细分市场中销量增幅最大的区间。一组数据为车市的“大排量车热”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一季度产销快讯显示,虽然排量在2.0L以下的车型仍占销量的大多数,但2、0L-3、0L区间车型销量猛增。从细分市场看,轿车类,尤以2.5L-3.0L表现最为突出,同比增幅达到了54.9%,SUV车型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其中国产四驱版和两驱版3、0L-4、0L排量的车型,增幅分别为100.37%和66.43%。不仅是国产车,进口车在去年甚至早在2006年就开始经历消费升级。据中国进口汽车贸易中心最新发布的市场分析报告显示,今年1-2月,3.0L以上轿车进口量为10902辆,占总进口量的44.21%;2.5L以上大排量SUV占总进口量的82%。可见,进口轿车的排量在提高,高档化倾向明显。据业内专家估计,今年进口车的销量将增加50%以上。 tujian.org

  与大排量车风光无限形成鲜明对比和强烈反差的是,小排量车的销量却显得“萎靡不振”持续走低,小排量车型的市场占有率依旧下滑。从2007年开始,小排量车销量就呈现下滑趋势,市场占有率也随之下降。尽管4月份小排量车型销量为70755辆,同比增长10.08%,但与几年前的风光相比,小排量车市场逐步萎缩。有专家指出,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的小排量车逐渐走向中国汽车市场的边缘。至少从目前形势看,小排量车要恢复到几年前的火暴局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消费者档次的提高,以及中高排量汽车产品逐渐增多,小排量车已被迅速边缘化,考虑购买小排量车的消费者越来越少。再加上国家鼓励小排量车发展的具体措施尚不明朗,小排量车的处境依旧不乐观。值得注意的是,精明的跨国车企已敏感地抓住我国汽车消费趋势的转变,纷纷调整在华产品策略。在今年北京国际车展上,奔驰CLK、奥迪Q5、沃尔沃XC60等豪华SUV争先恐后地上市,令人眼花缭乱。跨国车企的行为不难理解,由于严格的环保法规,大排量车一直难以在欧洲扩大市场份额,在热衷SUV、皮卡等大排量的北美,近几年迫于油价的压力,销量也出现不小的下滑;为转移产能和成本压力、降低亏损,消费潜力巨大的中国自然成为其理想市场。

tujian.org

  业内人士认为,大排量车销量猛增,小排量车持续走低,大排量车市场占有率不降反升,小排量车市场占有率不升反奖的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大排量车消费能逆势而上,逆潮流而动?在石油价格日益攀升、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欧美等汽车发达国家乘用车的平均排量却有下降趋势,我国国产和进口乘用车的平均排量却在增大?这不能不令人深思。究其主要原因,既有消费者以大为荣,以大为美,喜大鄙小的畸形消费观念作怪,消费倾向与政策导向明显背道而驰的因素,也有国家汽车税收政策的滞后,鼓励政策不具体的缺陷;更有小排量车质低价廉,技术升级不明显的原因。面对国际油价持续在每桶100美元以上的高位居高不下,国际车坛节能、环保大趋势不变,城市道路资源紧缺,建设节约资源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中国国策的大背景下,我们不能再默然处之,任凭这种不健康的消费风潮恣意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改变目前这种大排量车销量猛增,小排量车持续走低的非正常状况,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加强引导,摈弃“喜大鄙小”的消费习惯,倡导“抑大扬小”的环保消费理念。在汽车生产和消费环节,鼓励发展经济型小排量车,限制高油耗的大排量车,其中的道理并不难理解,相信早已尽人皆知。但是为什么国人一方面倡导环保生活观念,一方面却始终不舍大车消费情绪呢?有人把其归于消费习惯,认为中国人爱面子,喜大鄙小,“汽车象征身份的心理”在很多消费者心中依然难以摈弃,在他们看来,大排量车型更能凸显车主身份、地位,加之普遍提升的消费水平,又使消费升级得以顺利实现。为此,必须对消费者加以正确引导,教育并帮助他们改变喜大鄙小的消费习惯,克服以大为美,以大为荣的爱虚荣的面子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有报道显示,近年来,由于油价上涨,不少美国消费者对那些大排量、大尺寸SUV忍痛割爱,转而购买排量小些或更节能的车型,还有一些美国人甚至开始骑自行车上班。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二、国家大力支持,改革汽车税收政策,制定具体可行的优惠鼓励政策。全国乘用车联席会主席饶达指出,汽车税收政策的滞后,是导致大排量车型受宠的重要原因。在汽车生产大国中,中国对汽车征收的税费是较低的,而且在乘用车中,大排量车与小排量车的税率差别不明显,没有起到“抑大扬小”的作用,这无异于在政策上鼓励人们消费大排量车。另外,我国目前的汽油价格,如按体积计算与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还存在不少差距。5月初,中国的汽油均价仅为德国汽油均价的29.9%。根据今年国家对石油冶炼企业的补给将达千亿元的计划,将进一步削弱油价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令人欣慰的是有关部门已经开对一些政策进行调整,比如制定更加合理的汽车消费购置税。再比如,专家已开始研究制定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第三阶段限值标准。在制定燃料限值标准时,对车重超过1500千克的大型乘用车将有更严格的标准。从生产环节给企业加压,促其生产出更加节能的汽车。这些迹象表明,政府已经从政策上着手对大排量汽车的消费进行限制,耗油量高的乘用车将面临越来越严格的政策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另外,有专家指出,在欧洲、日本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鼓励和优待小排量车的措施几乎与汽车开始进入家庭同步进行,在购买、使用、停放等环节都有具体的优惠鼓励措施。相比之下,我们已经晚了一步。尽管国家对小排量车的扶植近几年没有中断过,仅国家发改委就先后数次发布鼓励小排量车的政策,但从目前情况看,小排量车市场销量却连年下降,大排量车销量逐步提升,国家对小排量车的鼓励政策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只有高度重视小排量车市场占有率下滑的问题,推出具体鼓励措施,才能真正“扶起”小排量车,鉴于此,国家和有关部门应该提出具体、细化、操作性强的鼓励小排量车的发展举措,让企业和消费者都得到更多的实惠,真正发挥鼓励政策“抑大扬小”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企业内因主导,提升小排量车的技术含量和品质,改变质低值价廉的状况。专家认为,在市场上大排量车品种越来越丰富,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同时,小排量车为主打产品的企业,掉转船头开始生产中等以上排量的车型。这种目标和技术重点的转移,使小排量车的进步速度下降,市场处境雪上加霜。这或许是国家推出一系列鼓励小排量车发展政策之后,效果不明显的一大原因。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业内人士认为,国家鼓励政策对于小排量车的艰难处境只能起到有限改善作用,不能扭转目前的严峻形势。小排量车重新崛起只能靠自己。小排量车以往给人质低价廉的印象,在消费者消费能力越来越强的情况下,质低价廉的车自然会被放弃。尽管近年来很多汽车企业都总结到这一点,并努力提高品质,但到目前为止,尚未看到质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由此看来,要有效改变小排量车的市场占有率不升反降,大排量车市场占有率不降反升的非正常现状,关键还在于中国汽车生产企业自己的主观努力,小排量汽车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于继续提高品质,特别是小排量车生产企业应积极提升技术含量、产品质量,使其成为车中精品。在提高品质基础上力争改变消费者的固有印象。只有这样,消费形势才能发生变化,才能取得“抑大扬小”的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年底10款价格探底车型导购
    ·北京车展明年4月国展中心新馆举行
    ·热点事件:交强险“变脸”谁喜谁忧?
    ·新奥迪A4明年底国产 Q5 09年实现国产
    ·品牌二手车将成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主流
    ·速腾1.8T舒适型将上市 售16.98-18.58万
    ·双环汽车又陷抄袭门?
    ·中国汽车出口需尊重NCAP规则的碰撞测试
    ·三菱两厢掀背车与骊威同级 08年东南投产
    ·东风朝柴生产经Navistar授权的柴油发动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