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汽车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中国车企面临重组大潮 大规模兼已展开
2009-05-08
2007年,中国汽车市场再次面临跳跃式发展,今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增长26%,保持着本世纪初以来不断加快的增长步伐,预计到今年年底汽车产销量将达到或超过900万辆。但随着汽车以及非汽车因素的疯狂引入,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警告有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海内外不少专业人士也指出,中国汽车企业太多了,而且,规模小、投资分散是这些企业的主要特点,在随着市场竞争而来的兼并重组大潮中,这些小企业将首当其冲。

  汽车企业数量过多

  从近几年国内公布的数据统计看,目前,中国的汽车整车企业有130多家,数量之多名列世界前茅。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前十大汽车企业2006年的销量占到总量的84%以上。其余的120多家整车企业,总销量不到120万辆,绝大多数汽车整车企业年销量不到万辆,最少的只有几十辆。中国的国产汽车品牌已经超过了80个,而在汽车业最发达的美国市场,只有47个本土汽车品牌。乘用车制造商美国只有15家,而中国已经达到了50多家。

  大量企业参与同一产业的竞争确实能够带来一定好处,但过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则意味着大量的业务重叠,今年上半年,有16家中国汽车厂商的市场份额仅有1%或更少,一些企业的年产销量不足百台,市场占有率更是少得可怜。 tujian.org

  兼并重组已经开始

  汽车业是最强调规模和开放程度的产业。根据我国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年产销100万辆以下的汽车公司已经不能单独存在,200万辆规模的也面临重组局面。国家相关部门也在近几年一直表态支持国内汽车企业进行资产重组。

  事实上,大规模兼并重组已经展开。比如东风集团收购郑州日产、上汽集团收购双龙、长安汽车与江铃汽车的重组等等,随着行业运行环境的趋紧和整体利润水平的下降,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内分化将比较明显,部分优秀企业将扩大领先优势;而另一部分企业则将步入亏损或被兼并收购的道路。

  上汽与南汽签订全面合作意向,是今年国内汽车业的头等大事。自英国罗孚(Rover)破产以后,上汽与南汽分别收购了罗孚不同的资产,并基于过去的罗孚75车型推出了几乎相同的车型,造成了双方的直接竞争,因此,两家公司的合作将带来前罗孚资产的巨大协同效应。

  大企业重组仍有难度

  兼并重组后的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将是走向世界的问题,还是以上汽目前所走的路为例,前有收购韩国双龙,后有与南汽的兼并重组,更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参与国际竞争,成为真正的跨地区的世界汽车行业排头兵。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日前表示,中国汽车产业需要理性发展,在避免投资过热的同时,政府支持并推进汽车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

  但中国的汽车行业兼并重组似乎仍比海外企业的收购难度要大很多。在中国十大汽车企业中,除了吉利汽车是民营企业,其余都是国有企业,按说进行重组问题不大。可是一汽、东风属于中央直属企业,属国务院国资委管理。长安汽车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也间接属于国资委管。上汽、北汽、广汽、奇瑞等都是地方国有企业,归当地的国资委管。汽车行业是高投资、高利税行业,和当地的GDP和税收紧密相连,谁也不愿意被外省的企业兼并。所以目前国内的几大传统汽车集团仍停留在狭隘的合资框架里,如果有一方能够打破传统进行资产兼并重组,必将打开中国汽车产业的新篇章。
     相关链接
    ·年底10款价格探底车型导购
    ·北京车展明年4月国展中心新馆举行
    ·热点事件:交强险“变脸”谁喜谁忧?
    ·新奥迪A4明年底国产 Q5 09年实现国产
    ·品牌二手车将成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主流
    ·速腾1.8T舒适型将上市 售16.98-18.58万
    ·双环汽车又陷抄袭门?
    ·中国汽车出口需尊重NCAP规则的碰撞测试
    ·三菱两厢掀背车与骊威同级 08年东南投产
    ·东风朝柴生产经Navistar授权的柴油发动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