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汽车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豪华车在华将面临新能源的挑战--中图网
2011-03-21

  宝马将在上海车展上公布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XinNenYuan]方案,其中重点在于与中国的合作方打造一个专属于中国市场的新能源[XinNenYuan]产品,但这并不能掩盖包括宝马在内的三大豪华车品牌[PinPai]:奔驰、奥迪和宝马在新能源[XinNenYuan]概念方面的缺失,同时,在面对中国已经确立将电动车产品作为未来解决方案的大环境下,豪华车在华的新能源[XinNenYuan]之路多少显得有些“应景”。

  在如何确立自己的新能源[XinNenYuan]方案上,德国三大豪华品牌[PinPai]有着先天性的不足。众所周知,德国汽车工业是以传统汽车核心技术为立足之本,在传统核心动力和动力总成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和车身设计制造等。但由于西欧在柴油车以及柴油发动机方面的领先优势,使得在包括混合动力技术和电动车方面,欧洲有着先天性的不足和缺陷,这也造成了,当日产、通用都宣布了在中国的新能源[XinNenYuan]计划之后,德系三大豪华品牌[PinPai]迟迟未动,而大众的电动车项目至少从目前来看,仍只是一个提高品牌[PinPai]、制造更多技术概念的战略。

  这就使得三大豪华品牌[PinPai]在各自新能源[XinNenYuan]表述上存在矛盾。在上周的宝马年会上,宝马全球CEO雷瑟福认为,尽管新能源[XinNenYuan]产品概念已经大行其道,但宝马认为到2020年,新能源[XinNenYuan],包括混合动力产品在整个宝马的消费体系中占不到15%,绝大多数宝马出产的新车仍将是传统动力。但另一方面,雷瑟福却抛出了庞大的“i”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宝马将“i”定为宝马品牌[PinPai]之下的第四个品牌[PinPai],同时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这种高调公布新能源[XinNenYuan]战略和实际销量之间所形成的反差,实际上反映出豪华车品牌[PinPai]依然对新能源[XinNenYuan]的前景把握不足,同时自身的技术储备仍旧单薄。

  作为新能源[XinNenYuan]汽车的技术核心,主要是电池和电机系统。在电池方面,三大豪华车品牌[PinPai]并不具备自身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比如宝马就选取了三星和博世合资的电池产品,奔驰则与中国的比亚迪合作生产电动车;在电机系统方面,目前三大豪华品牌[PinPai]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并没有一套成熟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案,这也让他们在推出自己的电动汽车时更多选择与外方合作的模式,在电动车领域,三大豪华品牌[PinPai]已经不再是独立发展了。

  具体到中国,最重要的是,在有关新能源[XinNenYuan]的政府政策中,将不包括对这些车型的支持和补贴,也就是说,未来在中国,这个和美国一样有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新能源[XinNenYuan]汽车市场上,豪华品牌[PinPai]的新能源[XinNenYuan]产品将不会有价格上的任何优势,这让对豪华车品牌[PinPai]有消费意向的人群很难接受这类消费品,从而进一步加大三大豪华品牌[PinPai]对传统动力和技术的依赖。而缺少市场的新能源[XinNenYuan]又无法在生产制造环节有效地降低成本,从而陷入到一种和原来愿景背道而驰的循环之中。

    (何醒言)

     相关链接
    ·媒体评车:标致3008 跨界不越界--中图社
    ·豪华车在华将面临新能源的挑战--中图网
    ·本田全新小型车BRIO发布 5月下旬在泰国上市
    ·长城汽车去年纯利增长164% 海外业务大幅增
    ·保时捷限量版911 Edition Style登陆北京--
    ·三大车企受损 日系汽车震痛--中国图鉴社
    ·沃尔沃安全技术不排斥与其他厂商合作--中图
    ·广汽吉奥百日婚姻美满 2015年详细规划披露-
    ·东风日产打造天籁荣耀 每月全国限量3000辆-
    ·帅客新国Ⅳ车型开售 售价7.73万至8.63万元-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