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汽车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北京部分4S店汽车销售员有点闲--中国图鉴
2011-03-28

  ■ 售后[ShouHou]

  售后[ShouHou]市场人才过剩与短缺并存

  北京限牌让很多汽车经销商被迫瘦身,部分新车销售[XiaoShou]人员[RenYuan]转行。而在售后[ShouHou]领域,高端技术人才比较缺。

  有弱势品牌[PinPai]店售后[ShouHou]人员[RenYuan]想改换门庭

  “近几个月还看不出明显变化,但由于汽车销售[XiaoShou]行业今年必然要洗牌,很多弱势品牌[PinPai]经销商以及新开店的将会关闭或者转行,部分店的售后[ShouHou]人员[RenYuan]要找出路了”,北京一家上海大众经销店售后[ShouHou]总监表示。

  “目前,已经开始有一些自主品牌[PinPai]经销店的维修工人来我们这里找工作了”,上述售后[ShouHou]总监表示,“我们暂时不需要大量招聘新的员工”。据悉,目前部分自主品牌[PinPai]已经有经销店关张,售后[ShouHou]服务在未来一段时间也不得不停止。

  多位汽车经销商负责人表示,各自主品牌[PinPai]在京网络肯定都会有撑不下去的经销商,很多可能选择彻底转行,因而售后[ShouHou]服务也不会再继续。而对于一些新开店,即使品牌[PinPai]不错,但由于没有保有客户,加上新车客户又很难增加,因而也会面临危机。

  由于经销店的新车销售[XiaoShou]业务急剧缩减,基本为新车服务的装饰美容业务也很快受到牵连,“现在部分店的装饰美容工人或到外省发展,或者转行。”北京一家经销商集团的市场部负责人表示。

  缺少高端售后[ShouHou]服务技师

  尽管售后[ShouHou]市场人员[RenYuan]过剩,但经销商又面临高级技术人才的用工荒。“一般技术能力强的工人在前两年都集中流向宝马、保时捷、路虎等高端品牌[PinPai]了,现在很多经济型品牌[PinPai]经销商其实很缺高级技师的”,上海大众广恒信4S店售后[ShouHou]总监姜江表示,“这些高端品牌[PinPai]由于保有量大、售后[ShouHou]利润高,工人的待遇也相对好很多,自然对售后[ShouHou]人才更具吸引力。”

  高端品牌[PinPai]车型由于技术和结构都更加复杂,对于维修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也更高,“比如修宝马和丰田,和修一些低端品牌[PinPai]车型的难度是不同的,这使得高端车的维修工人收入水平也更高,”沃尔沃北京海之沃4S店售后[ShouHou]经理张树水表示。

  此外,喷漆工人和钣金工人也面临很大的人才缺口。

  随着汽车保有量增加,带给经销商的各种小事故维修业务也大幅增加,比如一些小的刮蹭,这主要是通过喷漆和钣金工种来解决。“但喷漆作业的污染重,对身体伤害大北京本地人很少愿意干,大部分都是外省人,而外省人流动性又很大,使得4S店经常需要重新招聘”,姜江表示。

  “钣金工则由于劳动强度大,而单位时间产值又较低,收入水平也偏低,因而愿意从事的人也很少,”比亚迪鑫敏恒店售后[ShouHou]总监乔予认为。

  张树水认为,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多数经销商会稳住售后[ShouHou]团队,避免高级人才流失。姜江表示,虽然北京目前汽车保有量近500万辆,但由于很多车都是到中小修理厂去修,通过提高进店维修量、扩大保有客户群是4S店未来提升售后[ShouHou]利润的途径。(记者 王亚菲 尹蔚 )

 相关链接
·保时捷发行70亿美元股票 原股东享优惠--中
·业内人士测算:北京二手车营销人才缺口超万
·部分进口台福-小霸王汽车被召回 大陆涉及2
·广汽本田成功导入“喜悦安驾店”体制--中图
·山东大货车凌晨撞进路边民房--中国图鉴
·山东昌乐男子无证驾车致一死一伤--中图社
·山东标致车大街掉头“别翻”宝来--中图社
·青岛锦湖轮胎都说“俺是南京的”--中图社
·青兰高速东岗段9车连撞--中图社
·零部件短缺 本田和马自达停止接受美客户订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