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届规模盛大的国际车展,竟然成了“克隆车”云集之地,我们是该窃喜还是担忧呢?
本土自主车企,为何热衷于“克隆”呢?究其原因,其一可以降低成本,其二可以降低风险,其三自身研发能力有限但又缺乏上进心。
众所周知,一台成熟的汽车车型,从设计到投产大约至少需要3到4年,但是那些所谓的“克隆车”从设计到投产只需要一年到两年,“克隆车”除了省去两年研发时间外,也能节省至少几千万元的研发费用;成熟车型都需经过风阻试验、路面阻力试验等,才确定最佳方案,“克隆车”克隆外观后能省去了相当多的试验过程,成本也因此大为降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外成熟车型已被市场高度认可,“山寨车”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车型投放市场的风险。国内部分自主车企自身研发尤其是车身外观造型设计能力确实相当有限,当“克隆”国外成熟车型外观尝到甜头后,便丧失了上进心,不再愿意在研发方面下工夫。从这层意义上讲,克隆已然成为了一剂“毒药”。
还需要指出的是,国内不成熟的“克隆车”消费心理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克隆车”的肆无忌惮。
国内“克隆车”的生存空间在于,能很好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花最少的钱、开外观更好看的车”的虚荣心理。据记者了解,在“克隆车主”中,换标行为很普遍。先花不到十万元买辆国产车,然后去换个豪车的车标,既省钱又挣面子。因此,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克隆车”多半售价在10万元以下,而“被克隆”的对象六成是30万元以上国外豪车。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国内所有的自主汽车外观模仿都一刀切地定义为“抄袭”,予以全盘否定。因为,在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彼此借鉴、学习的案例,无论日本还是韩国,在汽车产业起步阶段,正是通过这种克隆的学习和被诉的压力,使得自身获得了巨大进步,并迈入了汽车强国之列。现阶段的国内自主汽车“克隆”中也存在着不少集成创新的成分。
但我们无法忍受的是部分自主车企一辆接着一辆地出“克隆车”。
有媒体统计发现,8年车展期间,新车被指“克隆”次数最多的是比亚迪,长城紧跟其后。
其中,比亚迪共“克隆”了7款,售价在10万元以内的比亚迪F0、F3、F6,被指“克隆”了价格在15万元到30万元的丰田Aygo、丰田花冠和丰田凯美瑞。售价在10万元到30万元之间的比亚迪S6、S8、T6、M6,分别被指“克隆”了雷克萨斯RX350、丰田普瑞维亚、奔驰CLK和保时捷卡宴四款售价在50万元以上的国外豪车。
虽然说借鉴是自主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笔者认为,注意分寸是非常必要的。国家鼓励的是创新,是尊重知识产权,不是鼓励抄袭车型。大面积抄袭成风最终会毁掉一个国家汽车业发展的创新氛围。
希望国内某些自主车企,能够尽早走出“模仿造车”的初级阶段,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的一整套车型平台发展思路和定位。 (罗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