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中国特色 中国亲民 国家礼仪 全民学习 国家记忆 图文聚焦 行业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图鉴国情 亲民工程 国礼系列 图解国学 图鉴国史 博览古今 地区消息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情集萃 亲民项目 国礼品鉴 国学精华 国史系列 中图推荐 国际博览 关于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汽车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新能源汽车“紧箍咒”还能戴多久--中图网
2011-06-25

  随着新能源汽车一系列利好政策出台,国家首次对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合资股比做出明确规定。根据国家发改委近日出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征求意见稿,国家鼓励外资在华成立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但是持股比例不超过50%。 织梦好,好织梦

  同样的数字其实早已有了不同的内涵。1994年,事关50%的汽车产业政策中有如下严格规定:“生产汽车、摩托车整车和发动机产品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2004年,同样的产业政策在股比规定上放开了对发动机企业的限制,当时规定:“汽车整车、专用汽车、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中外合资生产企业的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股票上市的汽车整车、专用汽车、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股份公司对外出售法人股份时,中方法人之一必须相对控股且大于外资法人股之和。” dedecms.com

  由于过去严格的50∶50股比规定在某些环节上有所突破,许多人士认为,这一“戴在企业头上的‘紧箍咒’可能要松动了”。因为在以前汽车企业中,中方50%的股份是纯粹的,但随着汽车企业纷纷在国内以及境外上市,中方的资本中已包含了境外资本,已经不能说是纯粹的国内资产或国有资产了。

织梦好,好织梦

  有专家举例说,“比如东风汽车已经在香港上市,严格意义上说,香港市场上的资本也属于境外资本,东风汽车的中方资本中必然有境外资本的成分。”“今后,我国的汽车企业还有可能在新加坡、美国的市场上上市,会更多地吸收境外的资本。” 织梦好,好织梦

  但持反对意见者认为,汽车企业在境外上市造成资本“不纯”的问题,是技术操作上应对政策的问题,“但是在政策上的限制还是不能改变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长期以来,股权限制是否应该取消一直存在分歧,这次也是如此。有支持者表示,放开50%合资股比底线的做法将毁掉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发改委设限股份比例或表明汽车零部件业拒绝外资入侵的决心,有利于保护国内零部件企业发展。持相反观点的人士则认为,中外合资股比50%底线放开对市场化竞争有利。 本文来自织梦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室主任赵英认为:以上政策的制定,说明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深入,促使政府机构在考虑更加细致、具体的政策。但这类政策的有效性又让人有几分疑虑。 本文来自织梦

  首先,如果设置这类规制后,有关跨国公司只是在我国组装新能源汽车整车,并同时进口关键零部件,怎么办?我国在汽车零部件关税进口方面的关税已经不是有效保护关税,况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在实物上表现为电池、电机、电子系统等,难以纳入汽车零部件纳税范畴。

dedecms.com

  其次,这些零部件从分量上并不太重,运输成本不高,再加上跨国公司一定会作为核心能力予以保存,如果不能独资或控股,长期进口是符合战略利益的。 内容来自dedecms

  再其次,如果出现合资的中方只是金融资本或商业资本,即便占有了50%的股比,又能如何?实际控制权还是外方掌握,也学不到技术。只不过帮助外方卖产品而已。

dedecms.com

  他认为,实际上这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已经不在传统汽车工业内,分别属于电池行业、电机行业、电子行业。这些产业的企业是否有能力与合资方分庭抗礼?合资后的商业模式又是什么?有待观察。“鉴于以上担忧,我认为政府部门在制定有关政策时,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想得周全一些,以便有效操作”。(苏利川)

 相关链接
·新车摇号年内11万人中签 持标滞购仍是焦点--中国图鉴
·新能源车企老总炮轰业界误导政府--图鉴中国
·“十二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将迈入产业化阶段--图鉴
·陈清泉:发展电动汽车需汽车业和电力业达成妥协--图鉴
·榆神高速收费奇高称为还贷 司机宁堵10公里绕行--中国
·58万人摇号 北京购车摇号中签比达到32.8:1--图鉴中国
·李毅中:未来五年是中国汽车业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图
·综述:中国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图鉴中国
·400余款车已享受节能补贴 补助标准有望提高10%--中国
·百辆豪车亮相重庆租博会只租不卖(图)--中国图鉴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