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图
《入世10年看汽车》之贸易篇
9月5日,世界贸易组织一份123页的终审裁决,再度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推向了尴尬的局面,意味着美国对中国进口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符合贸易规则。这一关乎17亿美元产值的贸易争端,经历了两年的申述,最终以中方败诉落幕。
可以说,输美轮胎的特保案是入世10年,汽车产业贸易摩擦的一个缩影。
伴随着中国制造的品质以及性价比不断提升,在整车以及零配件出口规模日益壮大的背景下,汽车产业的贸易摩擦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除了反倾销、反补贴,还有“非市场经济低位”、“特保”等歧视性条款的滥用。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6月以来,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遭遇的反倾销案件中,便涉及了美国、欧盟、加拿大、印度、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贸易摩擦正不断地呈现上升趋势,而随着整车制造能力的提升,或许贸易摩擦将从零配件的摩擦上升至整车领域。
聚焦:
汽车业“诞生”中美世贸争端第一案
“美国对华实施的轮胎特殊保障措施,是为转嫁国内政治压力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未获得其国内产业支持,不仅损害了中方的正当贸易利益,也未能减少轮胎进口量。”在世贸组织发布了特保案最终裁决之后,我国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一轮车用轮胎摩擦,起源于2009年9月份,美方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第一年的税率为35%,第二年为30%,第三年为25%。
美国方面表示,从中国进口的大量汽车轮胎,从2004到2008年进口数量增加了215%,金额则成长295%,造成5100名美国工人失业,期间轮胎厂大陆马牌关闭了两家工厂,普利司通和固特异也各关闭一家工厂。
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此举也激起了中方极度不满,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纷纷表示了愤慨,认为这是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并不利于美国轮胎行业的发展。2009年12月21日,在中国政府的要求下,根据相关贸易规则,世界贸易组织设立一个专家组,着手调查美国对中国输美轮胎采取的特保措施是否符合规则。
经过将近一年的调查,去年12月,WTO初步认定美方采取的特保关税措施没有违反相关贸易规则,认为2004至2008年间,中国进口轮胎数量冲击了美国轮胎行业。虽然中方认为,在实施特别关税之后,美国轮胎业的行业景气并未因为中国轮胎销量的大幅下滑而提升。据当时媒体报道,美国轮胎制造业在实施特保关税的半年中,就业同期下降10%,而关税业直接减少了轮胎流通领域的就业岗位,导致批发商倒闭。
然而,即便中方提出上述,世贸组织上诉机构依旧维持当初专家组认定,判定美国对中国出口美国的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符合世贸规则。我国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则对结果表示非常遗憾,敦促美方尽快终止特保措施保证中国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
趋势:
汽车贸易摩擦日益激烈
可以说,本次输美轮胎的“特保案”是入世10年,中国汽车产业贸易争纷的一个缩影。这10年间,汽车产业的贸易摩擦正不断增多。
2005年,自加入WTO4年后,中国与欧盟、美国以及加拿大闹起了第一单贸易摩擦,主要原因是,我国正式实施《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对等于或超过整车价值60%的零部件,征收与政策相同的28%关税,高于WTO协议中规定的14%的关税。《办法》的出台,直接是为规范和加强对汽车零部件的进口管理,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据了解,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根据中国不断开放汽车市场的承诺,汽车零配件进口关税不断降低,部分车企为了满足高速增长的市场,不断引进新车型,而在华下线的新车大部分以CKD(全散件组装)或SKD(半散件组装)方式生产,这样一来可以快速引进车型实现本地化装配,二来可以快速获取最大利润。这样的做法只会让我国成为一个“汽车装配中心”。而《办法》出台能有效预防合资车企通过零部件进口合法避税,用经济杠杆提升车企的自主开发能力。 |